读写有机结合提高习作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2

读写有机结合提高习作能力

王明平

◇王明平

(陕西省平利县教研师训中心平利725500)

【内容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能准确把握读和写的关系,导致学生不敢写、不会写。殊不知读和写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在快乐阅读、扎实阅读,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将语文知识内化、积淀,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习得习作和表达的方法,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语文教师的责任就在于适时运用恰当的方法将读和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写出真情实景。

【关键词】有机结合读写同步技巧课外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读和写的密切关系,说的是要想写好文章,就必须多读书。而书读得多不一定就会写,该诗句的完整理解应是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只关注读的数量不关注读的质量难以实现下笔如神。随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大大小小的课外书都钻进了桌肚,学生不缺乏阅读量的问题,而更多的时候是不会选择读物,也不会读书,他们关注的只是内容情节,没有积累的习惯,缺少应用的意识。有了丰富的资源,却无法灵活运用,的确是一件憾事,所以读与写相辅相成的问题,值得每位语文教师去探究,要引导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学会对所读篇目进行选择性积累,让阅读的积淀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以致用。教给学生读与写有机结合的方法,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故浅谈实践所得,与同行商榷。

一、落实读写同步,揣摩技巧运用

学习《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前,刚好满校园绿茵茵的爬山虎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不急着让学生读这篇文章,先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爬山虎,说说自己都看到了些什么,会从哪些方面表现出它的特点?并尝试着进行片断练习。学生从爬山虎的叶子、藤萝、根都做细致如微地描写,展现了醒目的绿,绿波荡漾的动态美,还有对那顽强生命力的歌颂。在此基础上,再来读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作品,体会作者细心观察、不落窠臼的表达技巧。两相对比,感受尤深。

在教学《比尾巴》时,文中出现了“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师问:松鼠的尾巴好像是一把伞,真是一把伞吗,看图片用好像说说燕子的尾巴,“好像”一词的理解及运用水到渠成。学习《翠鸟》一课时,当学生读懂翠鸟外形特征,读出翠鸟美丽可爱的味道后,引导聚焦课文“怎样把一只颜色鲜艳的翠鸟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便做到了内容形式兼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学中根据年级段特点和实际情况,可以是先写后读,也可是边读边写或读后练兵;可以是字词的斟酌推敲,也可以是句篇的学习运用。

二、尊重个性体验,学习表达方法

韩愈曾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就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读中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更能习得表达方法。学生的基础不一,理解亦存在差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把握好“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潜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加速学生的发展。

如《尊严》这篇课文中重在学习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细致描写,使人物形象生动丰满。有学生却发现对比表达技巧的运用更能突出人物的品质,统揽全文的确如此。对比的运用虽非此单元的训练重点,既然有学生“顿悟”,那就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趁热打铁、顺势而导,引导学生及时将阅读体验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三、抓住瞬时灵感,习得表情达意

“灵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飘然而来,稍纵即逝,有时搜肠刮肚难成句段之美,有时却文思泉涌、妙语连珠。“得之于顷刻,积之于平日。”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耳闻目睹、亲历亲为均可刺激灵感的产生。人在刚刚经历某件特殊的事或看到特殊的场景之后,都会有种强烈的情感在澎湃,这时候的体验弥足珍贵,倘若能迅速抓住,必定是非常自然、非常真实,天生纯朴的无须任何修饰。可以是喜是怒是哀是乐,是感动,是悲怆。这种有感而发,发自肺腑,却异常亲切,也是培养学生习作的最佳时机。如刚刚经历某项活动,学会什么,看到了让人心旷神怡的景色,遭遇人生的变故等。如:在老师布置了半命题作文《忘不了》时,一名刚失去爷爷的学生,回忆了爷爷在世之时对自己的种种好来,和现实的物是人非形成鲜明对比,真诚地诉说感动了所有同学。没有雕琢,无须粉黛,真情告白的效果无与伦比。学生也会从这种成功的体验中,尝到写作的甜头。

四、拓展课外阅读,积淀习作素材

一提到通过读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就有人想到当下盛行的背诵优秀作文,如果单从积累的角度去看无可厚非,一旦成为应付考试的法宝后就变了味道。人都是有惰性的,有现成的优秀作文可以拿来就用,干嘛还煞费心思东拼西凑,一篇篇“高质量”作文的背后暗藏危机,学生因为照搬照套而失去了个性、灵性和创造性,即便有文学细胞也被扼杀在摇篮中。面对这种情况,教者急需把学生带进广阔的文学天地,大量阅读;找准读写的结合点,有效阅读。要想做到读与写的水乳交融,课外读物推荐至关重要:一是推荐与课文主旨相关的文章,触类旁通,深化理解。如学习关于亲情的主题单元之后,给学生提供更多亲情题材。二是推荐与文体相关的文章,开阔眼界,学习表达方法。记叙文、说明文、童话、诗歌等都有各自的特点,相机推荐,把握特点。三是遵循认识规律,推荐原著,涉猎经典。

学习《景阳冈》后推荐《水浒传》,学习《猴王出世》后推荐《西游记》。四是推荐名人名篇,作文如做人,知行统一。如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五单元集中安排了四篇与鲁迅相关的文章,课堂上,教师依托课文,激发学生阅读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伺机推荐阅读有关作品,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紧扣表达重点,学会材料取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米”还须“巧妇”为之,要教给学生依照行文需要取舍材料的本领。记得刚开始让学生写景物时,让学生认真观察花坛的月季花,把观察到的写下来。有学生细致到叶子上的缺口、虫粪,凡入眼的都入文,学生就是这样真实的可爱。学生初学写日记时,也是如此,把一天当中发生的事情从早上写到晚上,惟恐述不详尽,这就是所谓的“流水账”。归根结底是材料取舍的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五色缤纷、丰富多彩的世界,每天发生的事情枚不胜举。而一篇文章总有自己的思想,或善或恶或美或丑,必须教给学生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筛选出能为中心的服务的材料,哪些是有用的材料,哪些是无用的,哪种可以用得丰富些,那些可以简略些?每一篇入选的课文都是一个范本,要充分发挥范本的作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弄明白“写了什么”也要引导学生发现“怎么写的”,学会运用。在熟练取材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加工、创新之处,感受习作的艺术性。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阅读教学不一定非得指向写作教学,因为真正内化运用的东西,往往都是自我积淀的,而非他人明确传授的东西,是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语文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将读和写巧妙的结合起来,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写得入情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