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物抗宿主病皮肤损伤患者PICC的换药方法及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2

移植物抗宿主病皮肤损伤患者PICC的换药方法及体会

杜中艳唐菊英董丽丽

杜中艳唐菊英董丽丽(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二科山东济宁272100)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应用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皮损患者的换药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我科20例行PICC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皮损患者行改良后换药方法。结果:本组20例患者经改良后换药方法无一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脱出,导管堵塞。住院治疗时间为31~56天,均好转出院。结论:改良后的PICC换药方法更适合移植物抗宿主病皮肤损伤患者。

【关键词】PICC;移植物抗宿主病;换药方法;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2-0251-01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从病理学的观点是体内供者源免疫活性细胞介导的攻击宿主细胞和器官的一种过度的炎症反应[1]。最常见也是最初表现在皮肤,首先是手掌和脚掌,发红、发痒、疼痛、继而头面部、颈部、前胸、后背、会阴部、上下肢及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或丘疹,轻者皮肤干燥、硬化、色素沉着、脱屑等,重者皮疹发展成水泡、破溃、剥脱、渗液、渗血。根据移植物抗宿主病皮肤损伤的分度标准,皮疹<25%为Ⅰ度,皮疹累及皮肤25%~50%为Ⅱ度,皮疹>75%为Ⅲ度,全身皮疹伴大疱为Ⅳ度。[2]因此护士在给这些患者穿刺时的难度增大,成功率降低,从而给患者增加了痛苦。由于PICC具有安全、方便、易掌握、保留时间长、可避免频繁扎针的痛苦及化学性静脉炎等优点[3]。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因使用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机体抵抗力低下,更增加了PICC的感染机会;皮肤脱落易脱管;皮肤破损不易用刺激性强的消毒液消毒。为此我们采用了改良的换药法,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例病人均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其中急性白血病14例,慢性白血病3例,淋巴瘤3例。有10例Ⅰ度皮损,5例Ⅱ度皮损,3例Ⅲ度皮损,2例Ⅳ度皮损,平均年龄在22~67岁,20例病人均采用超声引导下肘上PICC置管法,应用美国巴德公司的SiteRite5TM超声导引系统(置管专用血管超声仪),MTS微插管鞘套件,三向瓣膜4FPICC导管。

2换药方法

2.1常规换药法

2.1.1操作者将2%碘酊和75%酒精分别倒入换药包的两个小格内;用2%碘酒浸泡3个纱球,75%酒精浸泡6个纱球;戴无菌手套;患者臂下垫无菌治疗巾。

2.1.2拿无菌纱布,盖在接头上,提起导管,用一个2%碘酒纱球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皮肤,第二个碘酒纱球自上而下消毒外露导管上面,再取第三个碘酒纱球自上而下消毒外露导管下面;75%酒精脱碘至少2遍(脱碘时避开穿刺点直径1cm),直至完全脱净为止,酒精消毒直径大于15cm。

2.1.3待干后无张力覆盖10cm×15cm舒士无菌透明敷贴,下缘与导管连接器翼形部分下缘平齐。将纸胶布打两折,蝶形交叉固定导管与透明敷贴;再用一胶贴固定输液接头;

2.1.4每周换药一次。

2.2改良后换药方法

2.2.1将常规换药法中2%碘酊改为0.5%碘伏浸泡5个纱球,75%酒精浸泡1个纱球;

2.2.2消毒方法改为穿刺点、周围皮肤及外露导管只用0.5%碘伏消毒,第一个碘伏纱球按顺时针方向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皮肤;第二个碘伏纱球按逆时针方向消毒;第三个碘伏纱球再按顺时针方向消毒。第四个碘伏纱球自上而下消毒外露导管上面,第五个碘酒纱球自上而下消毒外露导管下面;

2.2.3固定方法改为汉堡式固定法,即先在套管下贴一敷贴,调整导管位置后再在导管上面贴一张敷贴,将敷贴外漏部分反折,用耐乐固自粘性弹力绷带将接头与敷贴同时固定(注:接头不压迫穿刺点;弹力绷带不易过紧)。

2.2.4换药频率改为每周两次。

其余步骤均与常规法相同。

3结果

本组20例患者经改良后换药法无一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脱出、导管堵塞等并发症。住院治疗时间为40~96天,均治愈出院。

4讨论

4.1PICC管的长期留置可导致导管周围皮肤破损,细菌可随着皮下隧道入侵而局部或全身感染[4],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因大剂量使用免疫抑制剂,机体抵抗力低下,更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因此我们强调在PICC维护过程中采用顺-逆时针消毒法,此方法能有效清除毛孔周围的细菌,保持导管皮肤的无菌环境,可减少细菌污染[5];增加换药次数;采用汉堡式双层敷贴,其可以形成阻挡外来细菌感染的屏障。

4.2移植物抗宿主病皮损的患者皮肤干燥、脱屑,单用胶布固定易脱落,导管容易脱出,特别是Ⅳ度皮损患者每天有大量的皮肤松脱及渗液,所以固定时不使用胶布,而使用黏性大、透气性好、抗过敏性强的敷贴汉堡式固定,外用自粘性弹力绷带固定,避免了敷帖随着皮肤的脱落而松脱而导致脱管。

4.3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PICC穿刺点、周围皮肤及外露导管消毒使用0.5%的碘伏,是因为0.5%的碘伏是碘与表面活性剂结合而成的水溶液,可缓慢持久的释放有效碘,使细菌的胞质或胞膜内巯基、多肽和蛋白酶在数秒内被碘化或氧化,使之失去活性并丧失复制及遗传功能。且对皮肤粘膜无刺激、无致敏性、不着色,无需脱碘,还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杀菌作用。

5体会

移植物抗宿主病皮损的患者免疫力低下,血管条件差。本科采用超声引导下肘上PICC置管法,并使用了改良的维护方法,既达到了PICC的维护目的、保证了患者的治疗,又减轻了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皮损患者的痛苦、提高了其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霆.内科理论与实践[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0,5(1):9-17

[2]罗红梅,姚孟冬.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以植物抗宿主病Ⅳ度皮肤损伤的护理[J].现代医院,2008,8(5):72-73

[3]胡翠环,孙玉梅,刘洋.对30例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581

[4]铝小红,赵莹,李晖,等.化疗病人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645-647

[5]范爱飞,郭辉,江贵珠,等.家庭护士[J].2006,4(12):11-122

作者简介:杜中艳(1977.7-),护师,研究方向:内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