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语文有效教学打造我校智慧课堂

/ 2

探索语文有效教学打造我校智慧课堂

王春梅

王春梅(滨海县界牌中学江苏盐城224561)

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课堂教学始终是人们关注的关键环节。高质量、高效益、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在和谐自由、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接受知识、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能力,达到“教而不教”、“授之以渔”的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了一些探索,具体可概括为“立足课本、开拓课本、融合课本”。

一、立足课本

现行的语文课本具有其它读物所不可取代的优势,集中表现为它体现了教学大纲的思想,包涵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并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由此可见:第一,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标的训练。第二,每册语文教材从文体、基础训练、单元练习、知识点等方面看,都是一个系统结构,若将初中各册教材结合起来分析,则其系统性更明显。这一系统的完成是通过示范性例证体例得以实现的。第三,语文教材不仅是一个较为严密完整具有科学性的内容系统,而且是一个方法系统,包括字词识记、语言训练、言语思路的打开、写作行为的完成、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均有体现。同时,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客体性凭借,其最终完成取决于教师的使用即教学行为,其间必体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维、行为模式,因而语文课堂教学应是教材方法论体系和教师方法论实践的紧密结合及其生动体现。这是学生的课外训练所不具备的。第四,由于语文教材中文字兼美的选文以线串珠似地联成了一个训练系统,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写成,它们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和范本。根据中学生“模仿——变化——创新”的言语认知规律,他们的语言学习和写作训练就应以课本的规范和要求为主,并由此在课外进行延伸和深化,而不能舍弃课本这一重点,本末倒置,或任其自然。第五,初中语文课本是由易而难、由浅而深、由简单到复杂编排的,这体现了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如记叙文的编排及写作训练要求,就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性到多元化。可见,初中语文教学应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应立足课本,以课本为中心、为基点、为指南。“立足课本”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要深刻理会、掌握、熟悉教材,对其中的知识点、内在结构、体系特征等都能熟记于心。

二、开拓课本

“立足课本”只是前提和基础,一部教材,一套教材,就是一座丰富的人类知识宝库,储备着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学生以什么方式从中吸取什么营养、吸取多少营养,关键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驾驭和使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和方式、教师砖研教材之后的课堂组织和教学应用及其对学生的思维、心理活动过程的调动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笔者认为,对教师而言,“开拓课本”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立足课本”是“开拓课本”的基础、源泉。依据教学大纲及由此确定的教学目标与规划,要全面理解把握教学内容,提炼重点、难点,发现疑点。从点走向面,由浅入深,其关键在于一个“探”字,即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疑点,并以此为突破口,不断深入下去,探本溯源,启示学生寻找知识的根源。

教师开拓课本,激起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引“活水“于语文教学之中,这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离开了这一点,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死气沉沉,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迟钝、缓慢。

三、融合课本

知识是一个多层次的大的系统。语文知识是作为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当然又可以分为许多的子系统,且与其他各科知识密切相关,更与时代潮流、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语文教师不应仅仅将视野局限于课本,而应放眼时代,关注社会,善于将课文内容与课外知识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比较分析,把语文教学与当前形式,与其他各学科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联系,解决好课内与课外、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开发其学习潜能,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1、“注”。即注入、灌输,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重在教师将知识单向地传授给学生。这就是对那些必备的,只能通过学生记忆才能掌握的基础知识点而言的。根据认知的基本原理,在外界信息输入和主体对信息接受的过程中,必须以主体已有的既定经验为前提,然后不断扩散,进入主体记忆系统。这种“经验”,当然包括许多内容,但不可否认,学生必备的一些基础知识是不可缺少的,这便是“注”的内容。

2、“引”。即引导、引入。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开源引流,以源导流,将新信息、新材料、新方法不断引入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培育其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比”。要思考分析,就要进行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发展、进步。语文教学要抓住课堂教学,并不排除联系课外、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其它学科领域。通过教师注入与课本相关的新知识激活点,在比中求异,在思索中求异,在课内课外中求异,变趋同思维为求异思维。

4、“渗”。即渗入。如果说“注”、“引”重在对知识的外在传授,“比”重在对知识内在联系的开掘,那么,“渗”则在于对灌溉对象的一种细微的把握,好似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此浸入渴求知识者的心田,充实精神,润化情感,提升境界,激活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