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学校教育实践传承京族传统文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1

结合学校教育实践传承京族传统文化

凌钦仪

广西省东兴市京族学校凌钦仪

〔摘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较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被同化、失忆、中断现象十分严重。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数民族之一,京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样也面临上述问题。如何保护和传承京族传统文化,成为京族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和问题之一。学校教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口较少民族京族传统文化学校教育文化传承

1京族主要传统文化现状

京族,历史上曾被称为“安南”、“越族”,总人口二万多人,是中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海滨渔业少数民族。“京族三岛”———万尾、山心、巫头,是我国京族群众的主要聚居地。京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主要表现在民间口头文学、诗歌、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独弦琴艺术,以及“哈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上。京族使用的京语与越南语基本相同,曾创制土俗“喃字”,现在通用汉语和粤语。京族传统民间文艺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如,“唱哈”(意为唱歌)、独弦琴、竹竿舞,被誉为着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其中“京族哈节”及“京族独弦琴演奏”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京族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的困境

随着经济现代化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口较少民族正在面临一场严重的文化危机,它们的传统生活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建筑、语言、民俗乃至传统生产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整体性消失的速度不断加快。如,语文字是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现代学校教育和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以及大量的人口流动,本民族的母语及文字正在被强势语言文字所替代。民族社区人口尤其是低龄人群中习用母语的越来越少,母语能力明显弱化。所以,京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面临以下主要问题:文化遗产存续的基础不断被削弱;有利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聚居社区难以维系;民族语言文字出现弱化;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现代化之间出现一定的冲突等。

3京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思考

传统文化是人口较少民族存在和发展的依托和动力,2003年7月,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东兴市京族学校在京族中学与万尾小学的基础上合并而成,将京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校常规教学之中,让学校教育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了学校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1开设京族语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传授民族文化。京族语是京族的母语,是京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民族之本,现东兴市京族学校从小学三年级起开始开设了越南语(京族语)教学,结束了京族学生对京族语只会说不会看和写的历史,把京族语作为学校一门常规课程来开设,对民族语言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让课堂成为教授民族文化的主要平台是不让京族传统文化丢失,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3.2注意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加强民族文化课程、教材的开发和建设,这些以传承民族文化为主旨的本土课程,对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了积极作用。在广西大学专家指导下,东兴市万尾、山心、巫头三所京族小学的老师组成“京族乡土教材编写组”,于2002年暑假编写出《京族乡土教材》,该教材从“习俗文化”、“自然生态”、“民间故事”、“历史地理”、“生产劳动”、“音乐舞蹈”、“民族团结”等方面介绍了京族的传统文化。从2002年暑期开学,该教材在万尾小学、山心小学、巫头小学1耀6年级中使用,每周开设1课时,期末对学生进行考查。目前。通过《京族乡土教材》、“越南语听说”等校本课程的开设,极大地提高了京族学生学习京族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

3.3营造民族文化氛围,让民族文化走进校园。除课堂教学中传授民族文化知识外,学校还经常性组织实施优秀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或组织学生体验本民族传统文化,或制作本民族工艺品等。在抓好常规教学管理的同时,通过丰富多彩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京族文化,通过让民族文化走进校园活动,充分营造了深厚、和谐的京族文化氛围。

3.4科学设计民族文化课的教学方式,把掌握本民族传统文化状况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养的标准之一。学校的民族文化课程教学方式和内容要避免单一,要形成系统综合的教学制度,从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实践看,民族文化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在教学组织上突破随意性,保证学校文化课程开设的科学性与内容的多样性;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多样性、灵活性,既采用课堂教学、体育课教学,也要组织参观、手工制作、节日活动、实地调查等教学形式。譬如,美术课教学生学习绘制民族画,制作民族工艺品;体育课让学生练习民族体育技能;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既传授民族语言文字、体育和音乐舞蹈。通过多种形式的教与学,使京族地区学校在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目标的同时,实现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