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语文授课应注意“六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素质教育下语文授课应注意“六性”

刘华

山东省青岛莱西市第四中学邮编:266600

摘要:素质教育下的语文课的主阵地、主渠道还是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下,教育者如何把素质教育深入到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之中,且把每一节语文课都上成高质量的素质教育课,这是当前中小学语文课教学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对素质教育下语文课的一个重大挑战。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教学、“六性”、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要想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素质教育课应该注意以下“六性”:

全面性、全体性、主体性、实效性、激励性、愉悦性。

全面性:素质教育是一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中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中的全面性,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所决定。《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小学语文学科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是素质教育要求的又一体现。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而不是选拔教育、英才教育。它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基础质素。因此,中小学课堂教学,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中小学语文课教学当然也不能例外。

其课堂教学是否面向每一个学生,衡量标准可考虑“三看”:

一看难度。教师确定的教学难点、重点,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既要以教材为依据,又要以学生为依据。一般来说,应以中等生水平为依据,这样可以兼顾上下两头。二看广度。广度是指导学生参与训练的面。课堂重点训练项目,应让学生有人人参与的机会。如朗读训练,增加多种形式朗读的环节:默读训练,应提供提纲,保证时间,让每个学生动眼、动手、动脑;概括段意、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训练,要让学生动手写一写……等等。三看两头:学生的个别差异,集中反映在优生和差生这两头。对于优生,要提供机会让他们足够发展;对于差生,要加强个别辅导。同时,课堂提问要分档;作业设计要分类;评价反馈要分度。

主体性: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学习语言最根本的一条是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语言训练的实践活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了,语文教学就有了活力。面向每个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应有“三主”、“三自”“三有”的特点。

“三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这是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结构的指导思想。“三主”的关系是辩证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集中体现在调动学生主体作用上,同时,“主导”、“主体”又具体体现在语言训练这条主线上;离开语言训练这条主线,“主导”、“主体”作用的发挥就会偏离教学的主要目标。为此,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保证训练时间,并坚持以练为主。

“三自”:即在教师引导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可能都采用“三自”的解决办法,有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应由教师提出并解决,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解决困难问题的思路及技巧。但任何一篇课文,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统一体。许多问题学生完全可能提出,自己分析、自己解决。这个“三自”的过程,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

“三有”:即在教师引导下,尽可能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争论、有所创新。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有差异的,就可能有争论,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如果教师对这种差异采取掩盖的办法或“一锤定音”,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逐渐消失,鼓励学生发展,鼓励学生创新,同样是为了唤起主体意识的最好教学方法。

实效性:注重教学实效性是现代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乘素质教育的东风,在提高效率上多做文章。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最佳教学心境,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加强语文文字训练的思想教育。在教学中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想为主攻”,扎实有效地进行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要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优化工作。

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明确而不能含糊,要准确而不随心所欲,要具体而不能笼统,要重点突出而不能面面俱到,要以语言训练为重点,而不能以题理解内容为重点。

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要形成以语言训练为基本特征的训练机制和迁移机制,提倡举一反三,废除逐段串讲、串问的传统模式,提倡主抓重点、主动学习、积极讨论的带动学习的模式。

优化教学方法。方法要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凡是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的方法都是好方法,要提倡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优化教育渠道。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光靠一条腿,怎么走也走不快。因此,课内课外要两手抓、结合着抓。

愉悦性: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寓教于趣,寓教于乐。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败。精心构思导语,故设悬念等,都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诱使学生乐学。运用语言、动作、声像、扮饰、表演、演示等手段,创设愉悦的教学气氛,变学生“学会”为“会学”,变学生“厌学”为“乐学”,做到课堂教学重“情趣”,课外活动重“会玩”。充分体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而无涯“乐”作舟的教学理念。

激励性:在现实的学生群体中,差异是永远存在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善于差中见优,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全体学生思维的激励与评价,注重对差生的激励,培养其积极思维,鼓励大胆发言,提高其丰富想象能力。同时,在课堂中要更加细心地去观察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某些长处或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对于优等生和中等生,也要适时给予激励。鼓励优等生冒尖,促进中等生争先,使全体学生都在激励的机制中奋发前进。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做好这些,我认为素质教育肯定能深入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使每一堂语文课都能成为一节真真正正的素质教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