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心理学原理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3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心理学原理的运用

赵玉江

赵玉江(大名县万堤镇小学;河北大名056900)

【摘要】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主要是通过学生本身的心理活动实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顺应心理过程规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心理学;运用

一、对小学语文教学本身的心理学思考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无论东方西方,直到“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包括工业革命)为止,教育都是以灵魂和品行综合成长为目的,绝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技能,所谓“君子”,一定是“形、神”兼长的。东方文化更重灵魂神性,一种无形的“体”与有形的“用”的流注交融,体现在教育上就应是“人性”,使学生能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国当代教育方式不提神性、灵性成长的概念,而近年来——仅就教育教学而言——以人的心理规律、活动为标准将学生的心灵成长“学术化”地笼而统之,叫做“心理素质”,而“人性”的实质提升在教学的概念中却失踪了,如此,在客观上弱化了“学而优”“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孩子是人类的未来,语文课——国文课的目的应该是传承光辉的人文精神与形式,语文教学,应该以全面造就文、质俱佳的传人为目标,不仅以文化人,更以精神化人,注重学生心灵的正向培育,使语文教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在正向意义上获得蓬勃生命。西汉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问神》中提出:“书,心画也。”意思是说书法是人的心理写照,是以线条来表达作者心、灵状态的。眼下流行的《弟子规》上也说:“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正,心先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利用心理技巧促进小学生的心灵成长,是奠基完善人格的好抓手。

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很丰富。从“心灵”上讲,他们过去在无意中感受事物而现在被有意引导了,是引导和感受之间的反差在实质地牵引心灵发展;从“心理”上讲,小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个性发育都有其特点,发展、变化剧烈,系统性教育对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来讲,是对教师的一种强烈的心理考验。因为教师自身的人格完善程度、心理素质和业务水平特别重要。

二、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小学语文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要诱惑足够强大,任何道德的束缚都将土崩瓦解。可见,只有真正的心灵升华,而不是约束,才能使人生具有光明前景。“语文学”贯穿着道德内涵,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活性地”融化在精神与文字的浸染之中从而启蒙人生,实现心灵的成长,所以要注重培养他们稳定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开始萌发,情感控制能力有所发展,行为调节能力增强,“独立”个性也开始表现出来。教师掌握这些普遍规律,更有利于因材施教。目前,一些学生的成长问题(如偷窃、不守规范等)按“品行问题”进行教育是有一定难度的,而用心理学原理中的“心理技术”能够得到更有效的解决。教师真正了解心理学的技法,能更熟练地拓展教育教学的思路。因此,在小学这一人生启蒙阶段,心理学提供的规律和技巧是值得深入实践的。语文教学也放射着真善美的光辉。苏霍姆林斯基说:“让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明的情绪色彩。学生应当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小学语文教育恰如播种,“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在小学阶段,真善美的奠基和人生方向的把握很重要,也奠定着心理素质的基础。如果能做到每一堂课都有高尚情操的根,都有人文价值的目标,这样的教师本身就是高尚的人!教师的心能是塑造学生人格与素质的重要源头,这样才有益于学生未来形成真善美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三、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结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也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因此我们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顺利地解决。实际上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适合心理辅导的内容和素材,而且学习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教育的情境。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挖掘本学科心育内容。例如:教师通过选择典型课文,开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像能力;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悟,对所营造出的教学情境的深入体会,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通过课文对人物语言、动作、品格的描写,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那么,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例子的研读中,一定能挖掘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收到心育的实效。

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1.品味感悟,榜样激励。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英雄的文章。教师可在“读中感悟”环境,抓住描写他们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使学生油然而生钦佩之情,向英雄学习遇事不慌、沉着冷静、勇敢坚定、机智敏锐等心理品质。

2.结合事例,恰当评价。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深层次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对学生适时、恰当、正确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喜悦感,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欲望。在评价中要始终坚持以下几点:1、保护学生的自尊。2、营造和谐、宽松、平等的环境,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3、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诊断问题和不足,尊重学生的现有状态;通过评价找出学生不足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安全”。

3.创设情境,扮演角色。在教学《小露珠》一课,可设计“看一看”“选一选”“小组讨论”等情境扮演角色,谈感受,让学生自省自悟。最后学生总结出:“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心灵。”《小稻秧脱险记》可用课本剧表演的方法让孩子明白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等等。

4.精选方法,自感自悟。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五、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优化课堂学习心理环境

良好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教师要更新观念,重审师生关系,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即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带领学生向既定目标前进。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要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运用好激励性语言,在对教材的学习、理解、分析之中,帮助学生揭示心育内容,感受心育滋润,接近心育目标。

1.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扩大的信息面、学生的独立性和日益增强的成人感的需要。如微笑地走进教室,微笑地上课。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有困难时,老师适时地微笑可以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时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诚信感化学生,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

2.建立适当合理的学习期望。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妨碍学生的进步。对于学生学习的期望,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当教师采取的方法合适,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合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赞扬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从而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把学生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思维。

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学生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对人生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科的学习,还会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心理研究表明:活动结果、他人态度及自我评价对自信心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

1.尊重和信任增加自信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实验研究认为,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低期望则会使学生越来越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运用类似手法,把学习上信心不足、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想象成是罗森塔尔讲的将来会有优异发展的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是天才,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使学生出现很少有过的满意和自信感。教学上要多激励、少指责,更不能贬低学生的学习能力,倾注自己的满腔热情、全部爱心帮助每一位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往往被自卑感所掩盖,感到低人一等,所以,我们老师决不能鄙视他们,而是亲近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既要看到他们的不足,更要看到他们身上不甘落后、要求上进的闪光点,及时肯定表扬,使学生感到自己能被认可,精神得到满足,心情愉快,对学习自然感兴趣,自觉性、刻苦性得以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体验成功,增强自信。人人都渴望成功,成功的喜悦可以给人带来无穷的力量,这种喜悦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努力的价值,使学生的自信心在成功中得到巩固和提高。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学生的成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在教学内容上,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有难度的知识可以采取分散难点的方法,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同时对学生的成功要及时进行表扬,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每一次成功中,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巩固和提高。

七、上好语文试卷讲评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考试完后,都迫切希望知道哪些题做对了,哪些题做错了,此时学生的思维和心理都处于一个非常兴奋的状态,对考试成绩和未知解答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渴望,及时反馈学生成绩并评讲试卷,从最大限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就能取得最佳讲评效果。反之,如果频频考试而不作讲评或欠拖不批,学生的迫切心情就淡化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就会受到挫伤。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师在试卷讲评时最好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应把要讲评的试卷作好错误情况的统计分析,统计好后,把试卷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先去纠错;2、可把全班学生依据性别、成绩好坏或班干部等因素分成若干小组,使每个组中的差生均有好生来辅导,每组均有较好的带头人和班干部,对试卷中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小组间讨论,通过互帮互学的途径加以解决,若还不能解决,最后由老师和全班学生一起来解决;3对于试卷中学生出现的新颖性或创造性的好的解题方法,可邀请此同学向全班介绍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让全体学生都意识到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所收获,取得成功。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远不止教学生识字背书云云,实在是学生身体、心智与灵性的启蒙,是未来健全人格的奠基。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自身的学科特点和规定的教学目标,发掘教与学的深刻本质,应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值得深入实践。教育心理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该增加教育理论学习,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把自己学到的教育理论尝试着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往往会事半功倍,少走很多弯路。健康的心理是小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方面,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和开发智力的基础。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现状,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运用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和更灵活的教育手段,科学应对学生心理,帮助学生在成长中纠正偏失,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得到更好的指引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连榕《教育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

[2]吴庆麟《教学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