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应具有主动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2

音乐欣赏应具有主动性

张伟儒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第一中学736100

摘要:高中音乐鉴赏必须重视学生和老师的主动参与,要在各种活动中感受音乐的美。教师要在教学中始终引导学生从研究音乐要素出发,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要通过“听”“说”“拍”“看”“画”“写”等方式来体验音乐情感,把握音乐内涵,要不断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鉴赏音乐,在活动中感悟音乐。只有培养了主动式欣赏的习惯才能真正把学生带进音乐的殿堂。

关键词:强化记忆思维整合深刻体会

欣赏相对于演唱、演奏而言属于固定型的音乐活动。那么,是不是我们的音乐欣赏只能是“微闭双目、两耳细听”这一单一的静止模式呢?许多事实说明这种被动的欣赏效果比主动的欣赏效果要差得多。对此我做了两个实验:

实验一:让高中甲乙两个班的学生都听门德尔松的《春之歌》,甲班采取被动式教学,乙班采取主动式教学。操作如下:

从上面的结果可知甲班的两个学生回答简单、且与音乐表现的内容不符,乙班的回答有深度也很贴切。

实验二:让一名两岁六个月的幼儿听《斗牛士》,她会随乐起舞。我陪她一起按音乐踏跳,她更加兴奋。三天后音乐再一次响起时她居然能说出乐曲的名字。以上实验说明主动参与的欣赏效率高,效果明显。在这里一些外在的因素如节奏、曲调及相关的诗歌、绘画、舞蹈、故事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强化了学生音乐的记忆。记忆是人的心理品质之一,也是欣赏是否能够深入的重要品质。因为欣赏者只有在记住了音乐作品的感性材料后,才能产生联想继而触动情感。欣赏前的心理期待、欣赏的兴趣又影响着记忆的效率和质量。巴普洛夫说:“在实际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萎靡而无兴趣,实际效果就小。当任务完成触动内心时,识记就会好得多。表现自己的力量和克服困难所引起的愉快,对于识记教材也有良好的效果。”巴普洛夫的论述说明情感在欣赏音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的情感态度可以促进欣赏的成功,又能产生新的情感反应。消极的情感态度则阻碍欣赏的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的欣赏必须重视学生和老师的主动参与,要在各种活动中感受音乐的美,以提高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真诚的欣赏习惯。

下面就将我在欣赏教学中运用的主动式欣赏方法做以介绍。

一、轻松愉快的课前音乐(听)

二、丰富多彩的节奏练习(组织教学)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最直白的表达方式,好的节奏训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集体性的节奏模仿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恰当适度的节奏编写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在节奏训练中常运用“三个一”的教学方法进行组织教学。一是每节课抽查一组同学,每人模仿一条节奏。二是每节课抽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听写一条节奏。三是每节课每人编写一条节奏,并抽查一人。

三、以精彩故事引入新课

音乐欣赏中运用故事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扩展学生视野,更重要的是具有揭示作品内涵和作曲家风格的功效。在教学中我的故事主要来源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音乐家的故事(如贝多芬与歌德、神童莫扎特、瞎子阿炳、冼星海求学等)。二是音乐作品的故事(《高山流水》、《十面埋伏》《1812年序曲》)。三是关于乐器的故事(如马头琴的传说)。四是生活中的音乐故事(我的音乐之路、教授与1234567、声乐课上的死老鼠等)。有些作品本身没有流传的故事,我会根据内容编一个小故事,以启发学生思考。比如《百鸟朝凤》我就写了一个童话小故事激发学生兴趣的。故事的作用是无穷的,他既能启发学生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初听时运用“拍”“画”“哼”“看”“记”等方法强化基本音乐信息的记忆与感受

“拍”就是随音乐轻松地打点子,目的是感受乐曲的节拍与速度。“画”就是用自己创造的音乐符号画出音乐旋律的走向和节奏的变化。如此做法可以使旋律起伏之美一目了然。“哼”就是在听音乐时轻松摸唱旋律,意在把握音高的起伏变化和节奏的韵律。“看”就是在欣赏时,看精致的图片,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欣赏《高山流水》时我出示了群山、险峰、山泉、大海四幅画,形象地解释了音乐中“远看群山环抱、近看峰高挺峭、细听山泉叮咚作响、再看江海汹涌彭拜”的情景。当欣赏笛子独奏《姑苏行》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优美的江南雨巷图,那水彩的透明、清亮,笔法的洗练,展示出江南特有的秀美风光,再加上悠扬的笛声,使课堂充满了诗情画意,我和学生都陶醉其中。“记”就是将一些典型的节奏型、速度的大致特征、乐器的名称、力度的变化等记录在练习本上,以供下次欣赏时参考。

五、复听时通过“唱”“想”“说”“答”等方法,对所感受到的音乐材料进行思维整合,获得理性认识

“唱”就是演唱主旋律,把握乐曲的中心,统一感情发生的方向。“说”就是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初步表达自己对乐曲内涵的理解。“想”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将抽象模糊的音乐形象转化为自己的所见所听,以增强对音乐的理解。“答”就是教师设计好关于乐曲要素的练习题,特别是曲式结构的选择与判断,可让学生用实物摆出答案,这一步是感性材料的最后整合。

六、在听过程中对音乐情感的深刻体验

包括“比”“评”“演”“写”几个环节。“比”是比较。其一是让学生改变某一片段的速度,或其他要素,使学生从反面认识到该要素在乐曲中的作用。二是将两部相关但又不同的作品做比。如把门德尔松的《春之歌》和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相比得出:前者恬静、柔情春光如水。后者轻快跳跃、春风荡漾。如把贝多芬的《月光曲》和德彪西的《月光曲》相比,得出:前者重情,意境深邃。后者重景,如诗如画。二者在立意、风格、构思上就有较大的差别。这种方法也很容易引导学生把握作品情感。所以,“比”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评”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评述作品的形式美和情感美。“演”就是让学生通过演唱、演奏音乐主题或自己喜欢的音乐片段来加深作品印象。还可以根据教师立定的题目,运用形体动作来表达音乐传递的信息。如在民乐合奏曲《瑶族舞曲》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为音乐编舞,并表演。也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制打击乐器按特有的节奏型为乐曲伴奏。在欣赏民乐合奏《翻身的日子》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创编的节奏用拍手、拍打身体、用两支笔轻轻敲击课桌的方法体会演奏乐器的快乐。“写”就是将自己的感受用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它的好处是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完成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

总之,主动式欣赏要求老师和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和投入,教学中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教师要始终引导学生通过研究音乐要素来把握音乐内涵,要不断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鉴赏音乐,在活动中感悟音乐。只有培养了主动式欣赏的习惯才真正把学生带进音乐的殿堂。

参考文献

[1]黄鹏腾《西方音乐史》.敦煌文艺出版社。

[2]崔光宙《名曲的诞生》。

[3]赵忠心《赵中心谈家庭教育》。

作者简介

张伟儒,瓜州县第一中学音乐教师,艺术组组长。甘肃省钢琴协会会员。1990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工作,音乐学科带头人。多次获得上级表彰奖励,多篇论文获奖。先后培养50余名学生考入西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