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生活资源优化品德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2

巧用生活资源优化品德课堂

刘建新

刘建新

摘要:将品德课程与学生的生活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生活经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形成的关键。教学中应以“课前的经验积累——课中的道德内化——课后的体验延伸”为主线,将生活资源贯穿于学生品德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中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形成道德意志,并在生活的大舞台中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实现品德教学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

关键词:品德;生活资源;道德意志;有效统一

巧用生活资源就是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采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活动为载体,合理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品德课的学习,在活动中不断地丰富自身生活经验,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从而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奠定基础。

一、课前:挖掘生活资源、积累经验

品德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强调教学情感目标的首位性,而情感目标的实现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才能达成,课前资源积累是激发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有效方法。

1.课前搜集,资源再现

在品德教学中,可以尝试将学生的生活资源通过课前搜集的形式与课堂教学内容整合,这样有利于合理地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更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在课前资料搜集上,也可以将每册教材每个单元甚至每个课题需要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然后张贴于教室。这样,学生可以很系统地了解并根据进度选择搜集的内容。

课前,教师也可以搜集一些学生们过去的生活照片,或者拍摄学生们学习中的精彩瞬间,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屏幕展示,将生活资源巧妙地在课堂上呈现的方式。例如,三年级《我们的生命》一课,教师让学生们课前搜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玩具、衣服等在课堂上展示,并讲述其中的故事,这样的做法将鲜活的生活素材与品德课堂结合为一体,让课堂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这不仅调动了学生们的生活记忆,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交流的天地,而且扩展和深化了生活经验,提高了课堂实效,课堂也就凸显出其特有的魅力。

2.课前了解,有据可依

《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作为品德教师,可以通过课前了解的方法了解班级近段时间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开展班级活动或者情景模拟再现,引领学生去讨论,以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促进知情意行的完美结合,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

例如,过完寒假,孩子们手里有了压岁钱,到商店买东西的多了,上学带零食的多了,校园、班级的卫生脏了……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品德课,把教材中合理消费、保护环境的内容调整上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使活动得到有效的延伸,也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压岁钱小调查”、“争当环保小卫士”等活动,使合理消费与环境保护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巧妙地运用生活资源,使品德教学收到成效。

3.课前调查,表格引领

课前搜集的信息在课堂上都将成为鲜活的课程资源,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但是在品德教学中开展课前调查活动要讲究策略,注意引导。教学中将课前资源的搜集调整为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并用具体的表格引领。这样,能力弱的孩子在组长的带领下参与活动,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确保了生活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在汇报调查结果的时候也有据可依。笔者曾在学校做过调查,95%以上的同学喜欢参与课前的调查,80%的同学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20%的同学经常把所知所感讲给父母听。目前,课前“调查——课堂再现——交流提升”已成为品德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模式。

二、课中:依托角色模拟,道德内化

在品德教学中,如果尝试把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些社会角色引进课堂,让学生在不同角色中体验、鉴别和评议各种社会角色的善恶美丑,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道德意识将会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中自然而然地得到内化。

1.角色想象,感受心灵

在品德课堂教学中采用角色模拟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的角色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就需要由教师通过语言引导或者情境创设激发,使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特定的角色,从而在角色想象中感受特定的情境下人物的内心感受。比如,执教《汉字的创造与发展》一课时,在引领学生感受古人记事方法时,通过语言让学生想象自己是酋长的记事官;执教《战争的苦难》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身处战乱之中的孩子等等。

对于低年级的课题,也可以通过角色想象,让学生体验感受其他事物的需要,从而激发他们的道德意识与情感。例如,在教学《爱护花草树木》一课时,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小树,并伸出双臂当作树枝,其他同学往树枝上挂东西,拉着树枝转圈,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就能够想像到小树的苦楚,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角色体验,情感共鸣

学生身边有许多比较熟悉的角色,生活中他们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感受、观察。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扮演这些角色,身临其境地体验他人的所思所想所为,进而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角色体验可以是教师要求,全班学生一起体验一种角色,也可以是几个同学以小品的形式同时体验几个角色。

如在教学《伸出爱的手——走近残疾人》时,通过创设情境,开展“走近聋哑人”、“走近盲人”和“走近残臂人”的角色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残疾人生活的酸与苦,使他们产生对残疾人的关爱之情。

3.角色对比,指导行为

在教学中穿插一些辨析活动,引领学生进行角色对比,在角色对比中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角色的对比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巧妙地运用生活中不同学生的表现差异,促进道德认识的提升。例如,在学习关于礼貌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调查学生的不同表现,比如,和教师打招呼方面,坐立行走正确的姿势和不正确的姿势对比等等,这样来源于学生生活的典型事件更容易强化观点,更容易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深深的触动,从而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后:利用生活资源,体验感悟

品德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学的、说的是一套,在生活中践行却是另一套,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失败的。所以,教学中应该侧重于学生课堂外的“真实生活”。通过课后作业的延伸将课堂所学与生活资源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1.多样作业,生活延伸

在课后的实践应用中可以通过趣味性作业、任务性作业、研究性作业以及反思性作业等多样化的作业将课堂教学内容在生活中延伸。

在品德教学中反思性作业运用比较广,教师可以通过反思作业要求学生对自己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根据所学的知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自觉地去解决问题,改正不足。学生反思的最终目标是知与行的统一。

学生在各类作业完成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升华道德情感,而且这些作业的设计如同纽带一样将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而教师也可以通过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品德学习有了客观、全面的了解。

2.多元评价,关注导行

品德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所以,在作业的评价上更应该注重考查学生的道德行为,分析道德动机,采取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做出科学评价。

在品德课堂学习的评价中应打破单一的问卷评价,将案例分析、课堂与日常观察、成果分析等方式融入到我们的品德教学中。这些评价方式都将品德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依托这些评价方式,课堂上所学内容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了延伸。这些评价方式都侧重于学生课堂外的“真实生活”,通过考查学生的道德行为,分析道德动机,采取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做出科学评价。巧妙地运用生活评价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优点,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自我。

总之,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只要引领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将生活中的资源与品德教学紧密结合,就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开辟一个更为广阔、更富有时代意义的空间,使品德课成为学生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个性张扬的舞台。只要巧用生活资源,品德课堂一定会彰显其独特的魅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海阳市教育体育局26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