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求知热情优化政治课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2

激发求知热情优化政治课教学

程献芹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求知热情;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从平淡中看到瑰丽,从困难中奋然而起,它能让学生获得探究真理和增长能力的最佳心态。大凡教育行家都十分重视激发兴趣,想方设法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和聪明才智,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使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综合课程。然而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少兴趣,自然会影响这一门课程的德育教育教学成果。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少兴趣,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因为在现实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仍然是以说教、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因此,针对初中生的思维特征及本学科的特点,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让课堂再现生活的真实

当前,不少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思想品德课,与思想品德课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说教式有一定的关系。随着独立意识的增强,初中生特别反感别人的说教。而事实上,当代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步扩大,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再现生活的真实,为他们解决在生活中为之困惑的问题。他们在受益匪浅的同时,必然对这门课充满兴趣。正因如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将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在新课导入时,就可以通过贴近生活随堂导入:

1.选取生活热点导入。生活是学生的真实世界,只有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心的生活热点切入课堂,学生才会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能迸发学习热情。

2.追踪时事热点导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思想品德课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的时代性。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能够与时俱进,热点引入,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教师的个人经历走进思想品德课堂

思想品德课堂若只是讲一些大而空的道理,自然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造成很多学生不喜欢思想品德课。如教师能让个人经历走进课堂,在教学中能联系自己的切身体会,会大大缩短学生和教师的距离,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缩短学生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

1.运用教师经历导入新课。在上新课导入时,教师能在导课中叙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自身经历的故事,更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引导学生主动追求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教师经历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在课堂中适当引入一些个人的亲身经历,营造逼真的教学情境,想方设法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合理地寻求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与教材的结合点,让学生有直接感受的疑问迁移到教材知识的学习中并将其改造、发展成学习目标。

3.运用教师经历升华主题。在教学中,教师作为长者、知道者甚至成功者,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学生更有说服力。因为书本上的知识是现成的,社会上的现象是看得见的,而许多人生经验对于未成年学生是从未体验过的。教师以真实人格面对现实,真诚与学生交往,与学生一起解读生活、世界和自我,学生就会获得有益的启迪。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对象的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迟钝起来,难以产生心理反应;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产生兴奋,激发强烈的注意力。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给学生“老一套”的感觉,否则就会削弱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原有的兴趣也会丧失殆尽。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课的类型既有讲授课、讨论课、练习课、自习课等,教学手段可采用录音、影视、投影、挂图等多种辅助手段,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方法的设计思路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每堂课里应形成不同的教法和手段的交替,丰富教学形式,可采用自主式、讨论式、辩论式,记者采访、小品表演等形式,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在《战胜挫折》中,笔者选择了田甜和小新的故事材料交叉使用,如果整堂课都在看故事材料——讨论问题——得出结论,未免有些单一、枯燥,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采用讨论式,还可以采用小品表演、记者采访的活动形式,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增强了参与意识和成就感,兴趣盎然,乐在其中;二是在不同的章节之间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一来,学生觉得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兴趣自然也就来了,睡觉、做其他作业的现象也消失了。因此,经常变换教学形式,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使学习兴趣与日俱增。

四、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

说到根本上,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要让思品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激发求知热情,就必须牢牢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摒弃填鸭式、强行灌输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自主、合作、探究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教学中教师要做到:

1.转换角色。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在此,教师的引导可以通过创设情境、选取典型材料、设计学生活动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等形式来发挥作用,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遵循问题解决式的思路,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例如:《战胜挫折》这一节课主要围绕“怎样战胜挫折?”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为此,笔者采用了田甜的故事材料并分成三部分讲完,每一部分又设计了针对性的问题:①田甜遭遇了哪些挫折?②田甜在挫折面前采取了怎样的态度,如果向挫折屈服,她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③田甜又是怎样战胜挫折的?学生在一段一段故事、一个一个问题的引导下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交流,达到心灵的碰撞、情感的升华,从而提高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充分发挥了引导的作用。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不能忽视知识点的及时生成和知识网络的构建,以便使学习更加有效。

2.充分相信学生,全方位放权。学生能自学的知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有能力回答的问题留给学生自主思考作答,学生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放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总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阅读习惯、独立思考精神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概括的能力。能力提高所产生的最实际的效应就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任务,提高课堂效率。

五、通过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使教材变得丰富而有趣

空洞说教、本本主义是思想品德课的大忌。新课改课堂教学新理念,以及思想品德课内容的特点,要求教师要从动态生成的观点对待教材。教师用教材要有创造性。动态生成的教材必须以学定教。教师在深入领会教材精神、意图的基础上,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不受书本教材的束缚、限制,充实、变化、选择、重组、整合、突破教学内容,使之离学生的生活近些。同时坚持贴近生活的原则,利用教室的有效空间,使平面的、书面的、文字的、图画的静止的教材活起来,动起来,从而使教材更真实化、情趣化,才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生成体验更直接、更亲切,学以致用的要求才能更好地落到实处。

总之,“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方法,其目的都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兴趣,点燃他们的智慧之火,让其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有了这些新认识、新做法,再加之我们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笔者相信我们的思品课一定会实现激发求知热情,优化政治课教学。

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江南第一中学

邮政编码:53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