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教学法变式运用的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尝试”教学法变式运用的初探

孙良娣

孙良娣江苏省连云港市中云中学222067

摘要:尝试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尝试练习为主。教师设计多层次的尝试练习,能使学生不断尝试、不断深入、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实施尝试教学模式,可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优化,教学效果得到更大化。

关键词:尝试自主学习精讲点拨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尝试”。人生的成长需要不断尝试,学生的学习需要在一次次尝试中体会,学生的知识需要在一次次尝试中积累,教师的教学也需要在一次次尝试中积攒经验,提高教学效益。

根据尝试教学的要求,结合目标要求,我将自己在教学中的“尝试”做法总结如下:

一、搞好尝试前的预习

这是尝试成功的前提。对每一节内容要有整体预习,对关键知识点要做重点预习。预习前教师要作适当的要求,提示必须完成的任务。数学知识大多是通过习题的形式出现的,出示的尝试练习题要与课本中的例题相仿,同类型、同结构。这样便于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去解决尝试题,引导学生并回顾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提出尝试目标,做好尝试准备

这阶段是学生在预习课本的基础上,围绕提出的目标进行自我学习,圈画重点、难点,做好练习准备。值得注意的是尝试目标的设计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关键,制定中,教师要灵活把握教材,针对班级学生的层次,抓住重点,分散难点,启发和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出启发性、指导性、阶梯性的原则。

三、出示尝试目标

这一步是为学生的尝试活动提出具体任务。尝试必须紧扣目标,而又需要适当提高目标,并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尝试兴趣和大胆尝试能力。尝试活动任务的制定要有针对性,分清层次,这样才能使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都能在尝试活动中各有所得、各有所乐,获得成功感。

四、自学课本

学生明白尝试目标、看了尝试题以后,产生了好奇心,同时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例题就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学生根据试题内容和出示的学习目标,进行积极的思考,既能发展思维能力,又能提高自学能力。由于尝试题与课本例题相仿,学生通过一定的训练是能够看懂的。学生可以通过看例题举一反三,学会尝试题的解决方法。这种带着问题自习课本,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效果好。因为自学课本后,要立即解决教师提出的尝试题,自学课本的效果当时就显而易见,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尝试练习

这是对尝试题的补充与发展。在挖掘教材内涵的前提下,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灵活运用的训练。既然学生已经跃跃欲试,教师就顺水推舟让他们试一试。一般让上、中、下三种程度的学生进行板演,其他同学同时在草稿纸上练习。练习时,教师要巡回视察,及时了解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学生练习时,还可以继续看课本的例题,一边看,一边做。训练题型可以采用变式方法,这样既有新鲜感,又有深度和广度,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讨论交流

在自学、质疑、训练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因为尝试练习后,可能部分学生做对了,还有部分学生做错了。教师可根据学生板演的情况,引导学生评析讨论。板演的学生可以讲一讲自己这样做的理由,不同看法可以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讨论时不同观点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和方法,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讲解。当然,这里的讲解与过去旧教学方法的讲解不同,不要什么都从头讲,因为学生的起点不一样。由于学生已经自学了课本,并且做了尝试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材关键地方重点讲解。

尝试教学模式与我市推行的“六模块”建构式教学模式如出一辙,是各种教学法中的一朵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适用符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探索的能力和发展思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课外作业负担;有利于中差生的转化;符合知识认知规律,且方法简单、易学易用……我相信,“尝试教学模式”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出它特有的作用,是值得我们各位教师去尝试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朱金堂《关于尝试教学法中尝试问题设置的思考》.《中国科技博览》,2008年,第17期。

2.叶尧城向鹤梅《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109页。

4.苏春景《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质、理论、特点》.《尝试教学新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5.邱学华《尝试教学新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