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 2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胡林梅(乌鲁木齐市第十九中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学生在领会知识的过程中,只有大胆积极的思维,问题才得以解决。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获得真知的必要步骤。一个现代的学生不怕他问题多,不怕他质疑能力强。而是担心他没问题,没有能力质疑。当他有了问题和疑问后,他才会去积极寻求答案。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展开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呢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看法:

1.培养质疑的品格质疑的品格包括质疑的勇气,质疑的意志和质疑的热情。

1.1质疑的勇气是指学生敢于冒险,敢于向课本及权威挑战的心理。奇思妙想难免为一般人所不能接受,甚至可能会被视为异端邪说,旁门左道。一个学生如果毫无冒险精神,畏首畏尾,惟书惟上,创造力和想象力就会受到制约。

1.2质疑意志是学生自觉地确定创新的目标,克服困难,实现创新目标的心理品质。它主要包括质疑的自觉性,质疑的果断性,质疑的坚韧性以及质疑的自制力。有质疑品质的学生往往在遇到挫折时,能控制自己的沮丧,毫不气馁,毫不退缩,在取得成功时,能控制自己的自满,不停步,继续攀登高峰;在对问题深刻思考的基础上,能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作出决定和执行决定。

1.3质疑的热情是指学生探求新知识和完成任务时体验到的一种快乐,是一种责任感,义务感,这种体验会引导学生即使在艰苦的活动中也会不辞艰辛投身其中。依·尼查叶夫说:“世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发现了世人没见过的新物质和已知物质的新性质”,学生在质疑的时候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明创造,但它同样可以给学生带来幸福的体验。

2.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还是有许多教师采取串讲串问,一节课设下问题“无数”,总是用问题牵着学生走,把学生引导到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上。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与实践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作为老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比如教学“轴对称”时,我先是进行操作演示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再让他们阅读课本材料,然后问学生:“当你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你的同学”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有不少学生提出了比较好的问题。如:“圆的对称轴是什么”“为什么要说所在的直线”等。但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题的热情。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与恰当的评价。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热情,对学生新奇怪异的想法我们要加以保护,决不能随便予以否定,遏制及嘲笑。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起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久而久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个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3.引导学生质疑首先,寻找所要质的“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里就有一个方法问题。(1)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良好的氛围保护好学生的好问和好奇的天性。(2)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乐于质疑,从中能享受到质疑的乐趣,而不是把它看作是苦差事。也就是说“乐在其中,才会有吸引力和产生内趋力。”(3)要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质疑,在知识的作用上质疑,在知识结构上质疑,在知识的模糊处质疑,在概念内涵,外延的拓展上质疑等等。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百分号”时,引导学生对“先去百分号”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对含百分号的一元一次方程要先去百分号,为什么不把它转化成小数再计算”在实际的计算中我发现学生在去百分号时,容易出现漏乘不含百分号的项,反而使那些把百分数转化为小数的学生的计算是正确。应该说这个学生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再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时,我们通常这样质疑“为什么一定要强调等腰三角形”在教学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课堂上学生有时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有的甚至是不沾边的问题”。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进行筛选。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可以说,质疑的方法很重要,但这也不是一两天,几节课就能实现的,它要我们在平时脚踏实地地去训练,有意识地培养。

其次,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有了“疑难”就要想方设法解决。如何解决(1)带着问题来。“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如果是必须解决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比如:有学生问:“为什么长方形,梯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而圆不可以呢”教师就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进行探索,结果发现,不光长方形,梯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圆经过转化也可以的,但很难。可以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带着问题走。也就是说,不是仅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由此产生的联想,有何收获,以后在遇到同类问题时如何解决等都是好的再生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无疑——生疑——释疑——质疑——生疑”的良性循环。

总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解放思想,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培养。

收稿日期:2009-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