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校级协作背景下教研模式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1

“互联网+”背景下校级协作背景下教研模式的探究

徐瑞苹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山东烟台264100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年)》指出,基础教育信息化重在努力缩小地区、城乡和学校的数字化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主动融入时代大潮,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手段进行研究和实践,实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的创新,构建各种合适可行的校际协作教研模式,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探索破解教育公平的难题的途径,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热点问题,也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学平台为教育者和学习者双方提供授课、学习、答疑、讨论以及作业处理等教学过程的支持工具,它支持共享性,具备交互性和开放性。这使得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这种“互联网+”下的校际协作往往发生在高校,在高中应用较少。在以往的高中教学中,由于地理位置的不统一,高中教师时间的紧张,加上高中课程的不统一,更是加大了校际协作的难度,但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这些难度有了适当的降低,基础不同的学校可以通过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

那么教师如何进行“互联网+”条件下校际协作的教学和教研,我们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提出了很多的构想,但是如何保证实现效果,还需要我们在后期不断地实践,提高校际协作的效率。

一、完善教研模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参与者教育背景、师资力量、硬件水平不同的情况下,如何做到使参与教研双方(多方)都能找到合理的角色定位,灵活多样,产生多种教学模式,衍生出多种角色,设定并完善一些固定的应用场景,让大家在网络环境下找到共同点,是校际协作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二、贯彻均衡发展理念,带动师生和谐共鸣

远程同步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如何发挥主体作用?教研过程中彼此尊重、学习、了解、提高,处理好细节,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是成功的保障。利用网络视频技术让两地学生有效地交流、反馈、互动,调动双方主动参与,引导双方互动,形成共同参与、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继续优化软硬件环境,不断提升教研效果

网络教研效果取决于设备稳定性、可操作性,教师素质提升之后,对实际课堂中音质、画面及传输稳定性都会要求越来越高,开发利于远程互动教学的资源的软件环境,构建本地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未来任重道远。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教研,让老师们的专业成长更加丰富多彩。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探索,构建多种模式,让基础建设薄弱地区的孩子能和基础强大的孩子共享一堂生动有趣的课,让农村的教师能和城里的教师共同探索教学问题,促进名师效应向农村边远地区的有效辐射,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促进薄弱校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破解促进教育公平难题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