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优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2

《品德与社会》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优势

张小玲

张小玲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现阶段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为整合而整合的现象比比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把“整合”看做一种“时尚”,根本不了解其实质内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首先应该考虑学科的本位目标,考虑整合的实效性。《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崭新的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品德课程整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问题。21世纪信息技术教育走向全息化,就是注重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建构一种理想学习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

关键词:课程整合;创设情景;自主学习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人才类型深刻变革的时代,信息技术给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现代教学媒体在各学科中的优势和应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学科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教育训练水平,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知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因此,信息教育与学科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

在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中,不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且更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那么,我们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来发挥信息技术的这些优势,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着重探究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的多种学习渠道来思考了信息技术与品德课程整合的一些方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课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只有当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时,他们的体验才是真切的,才具有道德的价值。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他们愿意也能够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进来,积极自主地去体验。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下,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灵活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大致有以下两类:1.教师运用多媒体自制课件来创设情境。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教师可以在自己校园里用数码摄像机拍一些学生不安全的行为,例如一位学生下楼梯不靠右走,而且速度很快,以致撞倒了另一位学生;几位学生在人多的地方你追我赶,以致撞倒了很多学生;在操场上,一位学生不在规定的地方练习铅球等等。教师利用这段录象制作成课件来创设情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安全就在我们身边,也让学生很容易地去辨别是非,引起学生注意,达到教学目的。2.教师不必自制课件直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创设情境。如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大自然发怒的时候》中第一部分天有不测风云,首先让学生知道的内容是:可怕的自然灾害。当教师要向学生教授时,可以借用声音或图片也可以借用两者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灾害。播放台风袭卷大地时的各种声音:狂风呼啸声、大雨倾盆声、电闪雷鸣声、树枝短裂声、房屋倒塌声、人们的呼救声等等,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教师也可以播放家乡常见自然灾害的声音场景)。照片内容为几种自然灾害的场景,突出自然灾害可怕的危害性。如第一张:台风或飓风过后,房屋倒塌,设施被毁,一片狼藉。第二张:干旱的场景,干裂的土地上长者仅有的几棵草,非常真实。第三张:2001年发生在内蒙古的罕见雪灾的场景,无数的牲畜被饿死、冻死,牧民伤心地把牲畜的尸体堆成一座小山,真是触目惊心。第四张:公元79年,意大利一座叫维苏威的火山猛烈爆发,罗马的宠贝古城被火山灰和岩浆掩埋,许多来不及逃生的人被活埋。几个世纪后,考古学家发掘到了宠贝古城,用小资料中所陈述的方法,再现了火山爆发时可怕的瞬间,掺不忍睹。教师也可以用家乡常见自然灾害的照片来反映不同种类的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灾害,即主题文字为“家园瞬间被毁坏,生命被无情地夺走”,非常形象直观。利用信息技术搜索知识,拓宽视野,培养学习兴趣,加强德育教育

二、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整合,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囊括各领域、各学科的最新内容和成果,从一般的文字资料到难度很大的特效展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网络轻而易举的获得,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

如:在讲二年级第四册《新中国的象征》一课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国旗、国歌、国徽知识了解得少,尤其对他们出现的具体地点、来历、含义了解得更少。因此,我把《开国大典》的纪实录像片和有关的故事、人物整合到课件中,使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理解国旗、国歌、国徽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脱离枯燥的文本及图片,深入感知和接受更全面的知识。再如:在讲二年级第四册《春天里的自然》一课时,由于城里的孩子对春天大自然的变化没有太多的感受,所以,在讲这一课时,我精心制作了一个动画的课件,将相关的自然景物、初春的小动物一起整合到课件中,有动有静,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效率,拓展了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丰富了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

三、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可以填补学生感性认识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

例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乡的山山水水》。在教学时,首先确定目标:1.学生通过电脑网络了解家乡概况。2.学生自由分组进行学习,利用网络了解家乡各个方面的情况。3.每个组用多媒体报告自己的发现,整个班级将各小组发现的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创新,交一份有关家乡完整情况的研究报告。其次,确定学习步骤:(1)学习之前,掌握了解家乡的自然景物和物产。(2)划分多个学习任务,班级分成多个小组,指定或选择每个小组的目标区域及具体学习要求。(3)各个小组成员明确各自职责。负责家乡图片、数据、动画等收集的归类。(4)学生搜集资源(通过联网)和运用电脑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5)学习小组用多媒体进行汇报,整个班级综合小组情况,整理一份研究报告。最后,进行评价:运用计算机网络查询、处理、呈现能力。其实,不仅在这一环节教师进行评分,而且在上述学习步骤中教师与学生始终处在双向、多向的交往、探讨中了解家乡的物产、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请。教师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进行第五单元《有趣的家乡风情》的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感受家乡并体味家乡的风土人情。

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有必要找到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的切入点,并通过把两者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而且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帮助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四、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五、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入情入境就会思维敏捷,适时地留有一定的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如:在讲二年级第三册《未来的家乡》一课时,我在教育网站上查找“未来城市”、“超级城市”、“巨型建筑”等各种各样的设想方案展示给学生欣赏,帮助学生拓展思路,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采访时了解到的情况、发现的问题,设计自己心中美好的家园,学生潜能获得了发展,想象的翅膀展开了,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提高,学生按自己的认识和想象画出家乡的明天。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优化整合,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生机,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途径,我们的课堂因信息技术的应用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完美,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趣意盎然。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县城中心小学

邮政编码:54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