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3

浅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黄珍娟

——如何渗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黄珍娟

(德保县马隘镇中心校广西德保553700)

【摘要】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村小学三分之二以上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亲情,自身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需要为师者对他们进行特别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渗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渗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On"moralandsocialteaching

--Howtopenetrateonthepsychologicalhealtheducationofthechildrenleftbehind

Huangzhenjuan

【Abstract】Alargenumberoftherurallaborforcetogoout,ruralprimaryschoolforthechildrenleftbehindmorethantwo-thirdsofthesechildrenleftbehindduetolackofparentalaffection,self-generatedalotofpsychologicalproblems,particularlymentalhealtheducationneedthemasateacher.Howtopenetratethepsychologicalhealtheducationofthechildrenleftbehind,everyideologicalandmorallessonteachersshouldthinkaboutthegoodimportantissuesshouldalsobeaddressedintheideologicalandmoralteaching.

【Keywords】Moralityandsociety;Penetration;Childrenleftbehind;Mentalhealth;Education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

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等一系列的社会变化,影响少年儿童心理成长的社会心理因素也越来越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他们的孩子在家要么随着祖父母、要么投亲靠友、要么自己独立生活,于是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由于这些留守儿童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远离父母、亲情,容易产生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任性、孤僻、情感淡漠、合作意识差、行为习惯差等问题。我校地处农村,留守儿童占三分之二左右,他们从依赖父母,开始走向自主,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他们的内心不知不觉地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心理也变得极其复杂。经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当下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①行为习惯不良。②学习目标不明确,读书无用论思想相当严重。③性格发展不健全。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渗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根据学科、学生的特点,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是这样去渗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1.充分挖掘《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对人文科学知识,甚至是自然科学知识进行了有效的综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整体把握课程的结构和内容,特别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我在教《集体的事谁说了算》这一课时有的同学不能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说话而随意插话,于是我马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你发言时你希望别人怎么做?从而让那些不愿倾听别人说话的同学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从而懂得尊重他人。这样教学使班里留守儿童的学生改掉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品德与社会》是为培养当代中国公民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供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生活的现实社会是他们学习的方向,挑选那些对于现实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能为学生所认同。例如,我在教《诚信是金》这一课时我用《曾子杀猪》这一经典故事片段作为导入在课堂上播放,而后让学生讨论有关“诚信”方面的话题。这样,学生对《诚信是金》这一课中孔子的话——“人无信不立”有了较深的理解,也明白了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国家与国家之间如果不讲诚信会有怎样的后果。通过这样的渗透教学,对班里的留守儿童学生因长期缺少亲情和必要的家庭教育,其个性发展不完善的学生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要发挥教材的优势,紧扣教材内容,循循善诱,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生活的美好,从而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审美观和荣辱观。

在《自画像》一课的教学中,一个女孩在自己的“小档案”中写道:“我的性格就是太胆小了,不敢主动发表意见。”在宽松、愉快、生活气息很浓的课堂中,她竟轻轻地举起了小手,我请她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档案资料”,她缓缓道来,我耐心地倾听着。当她介绍完之后,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孩子,谁说你胆小,这一次回答问题就代表了你是一个勇敢的女孩,同时,也可以看出你积极向上。老师相信你!”女孩开心地笑了,从她那羞涩的眼神中,我看到许多希望和期待。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恰到好处地使用心理健康教育去温暖留守儿童学生的心灵,充盈思想,使其具有灵气,更体现其主体性,同样,也为其正确认识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奠定基础。

2.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德育过程特点初探》也指出:“受教育者每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其知、行、情、意、行的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是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的……这就需要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利用这种多种开端的规律,开辟多种渠道,有的放矢地使受教育者在知、情、意、行几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2.1自主开放式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自主学习就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自己做出选择和控制,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责任心以及克服困难应对挫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江山多娇》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观察书本上的中国地形图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然后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同伴合作,组织小组交流各自的发现,这是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模式的重要策略。学生在交流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切磋,纠错改误,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团结协作攻关的精神,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时机。

2.2探究学习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究式学习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通过探究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索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祖国一定要统一》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影响台湾回归祖国的因素时,首先,课前我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书籍、网址,并要求学生关注近期媒体中有关台湾的报道(如台独分子搞分裂活动,我要征服的态度和声明,台湾人民反对台独的斗争等),告诉他们一些搜索方法。课堂上,我将班级分成4大组,用模拟新闻节目“两岸儿童盼统一”,一个主持人主持节目,每组找个播音员,宣读本组的呼吁书,或还请几个小记者对班上的同学进行随机采访等,加深对影响台湾回归祖国的因素了解和认识,通过模拟新闻的交流展示,评比这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勇于竞争,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3合作学习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关心他人,不能很好地与人合作,是现在的孩子在人际交往素质方面的严重心理缺陷,也是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须环节。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采用“合作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请你相信我》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我提出以下小组交流讨论题:怎样做才是讲诚信?具备什么条件才能走进诚信乐园?然后小组共同讨论,要求组内人员有明确的分工任务,在规定时作内完成后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就其讨论题在全班汇报。从学习过程看并不难,但是成员间的合作很重要,也可能会出现摩擦,有的同学态度不积极,影响了组内的进度:有的同学过分显示自己,影响其他人的积极性。有的在这方面认识快,有的在那方面有悟性,而只有大家都齐心协力才能比较完满地回答好问题。在上面的“合作式”教学中,遇到困难时,由学生自己合作解决,使学生体会到了与人合作的重要,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通力合作意识,学会在民主的气氛中摆正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学会如何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听取别人的意见,也培养了竞争意识。这些好的品质,为日后走上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将会起到很大作用。

3.参与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与生活相通,与实践相连,实践活动极大的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使学生获取了丰富的生活体验。能力的形成是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结果。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动手实践等,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合作、探究、判断、分析等能力。

4.建立健全多元的评价标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评价问题上,不能仅靠一张试得成绩来评价学生,而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学会学习、是否学会合作、是否形成良好、健全的心理品质。所以评价的重心必须从结果转向过程,评价的主体也要走向多元,不仅是教师参与评价学生,还可以让社会人士和家长参与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学着走进社会,适应社会,逐渐养成积极、自信、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通过开展品德与社会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可以为留守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我们自觉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便会为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打开一条阳光的成长道路。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1年版.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周林主编.

[3]《学校德育过程特点初探》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逢贤主编.

收稿日期:201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