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析王晓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析王晓美

王晓美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街道办事处北城实验小学256600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为“阅读主体”的特性,更多地发挥教师引导、点拨、鼓励等辅助作用,同时更应该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所蕴含的要义,并对阅读产生浓烈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阅读主体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这些前人的经验之谈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书,重要的是读者的感悟。当所读内容达到一定量后,书所传达的内容与要义自然会被理解;理解后,自会欣欣然。因而,可以看出,读书,重在读者的读、读者的感悟,读书的目的也是让读者快乐。然而,在当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读”往往被教师的“教”所代替,教师会根据参考资料及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来进行课程设计,教学的重点也往往放在对文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细致分析,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时间特别少,学生由教师牵着走。其结果是,课文学完了,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却只停留在教师上课提到的范围,可能本来很美的课文,却因为教师的主观解读,导致学生的感受很淡然。可以说,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学生“读”的主体性被极大地忽略了。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讨:

一、突出学生为“阅读主体”的特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指导者、督促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当中,以引导、点拨、启发、激励学生为主要责任,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例如,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印象之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关的具有引导性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全面大致的了解。当学生对《坐井观天》一文初步阅读后,教师可以提问:故事里都有谁?谁在井里?谁在天上飞?小鸟说了什么?青蛙说了什么?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便有了浅层次的全面了解。再如,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真地通读课文,然后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这样,学生会再读一遍课文,并让他们思考:不懂的地方可不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

二、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语文课文的学习重在感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思考文字内涵、咀嚼文字滋味、体会文字情感的过程。而小学生的悟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引导、点拨和鼓励。

例如前文提到的《坐井观天》,学生阅读后往往只了解了故事的梗概,对课文深层次所表达的内容大多数学生还是不清楚。这时就要求教师予以及时、适当的点拨: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为什么?你喜欢小鸟还是青蛙?为什么?通过这些开放性问题的引导,学生能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小鸟和青蛙在辽阔的天空下和在幽深狭窄的井里所看到的天空范围及内心感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轮流扮演小鸟和青蛙,以高而窄的纸箱作井,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身处天空和深井的不同,并引导学生说出感受,从而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深入。

三、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放松心情,减缓紧张情绪,从而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到课文的阅读、学习之中,最终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到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的教学目的。

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让自己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完成阅读、讨论、表演、研究等活动。教师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作为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这样学生不再视老师为高高在上、将道理强行灌输给自己的师长,而是视其为和自己一样平等提问、平等讨论、相互促进、共同探索的学习者。

同时,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会大胆发言,喜欢发言,不怕错,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并最终在融洽的探讨氛围中获得知识和阅读、思考、分析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完《麻雀》一课后,开始做如下的小结:“学了《麻雀》这篇课文后,我们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叙述中,感受到了那种母爱的伟大。”可能老师话还未完,就会有学生高高举起左手大声地提出质疑:“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整篇课文没有一个地方写到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一个严肃的课堂,老师肯定会觉得没面子,为了给自己找台阶下,他可能会板起面孔,甚至会训斥学生不守纪律。而善于创设轻松、民主课堂的教师可能会马上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考虑得很全面。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够准确,那么,你来给大家准确地说一下。”这样的话,课堂会又一次变得活跃,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思考问题的兴趣。

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会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参考文献

[1]张兴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7。

[2]李桂莲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教材与教法,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