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2

浅谈音乐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孙国华

孙国华(贵州省岑巩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贵州岑巩557801)

中图分类号:G633.951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092-01

摘要:文学与音乐本属一家,都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给人知识和教育的作用。二者二合一,其效果定会相得益彰。同样在语文教学中适当渗透音乐元素,就会实现借用音乐的美感染学生对语文的喜爱与探究的执著之心,从而提高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音乐元素;教学情境;教学效果

教学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感受也越来越科学化和普遍化。声音和文字图像作为课堂上的两大媒介,声音效果远胜于文字图像,特别是美妙的音乐魅力让师生受用无穷。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尝试,恰当的运用它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历史渊源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自古以来关系十分密切。春秋战国时代,所有诗都可以配以音乐用来歌唱的,即凡歌唱的都可看作为诗。其中《诗经》中《伐檀》、《采薇》就是劳动之歌;汉朝时,前代的曲谱逐渐失传,汉政府便设置了乐府机构来收集民间诗歌。这些诗歌被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歌辞,也都是可以传唱的;唐朝时,有相当部分诗在当时都曾谱入歌曲,流行于歌坛。特别是有些诗人,完全依照曲调的节奏,来填词歌唱;到了宋朝就定名为“词”;所有的词在当时都是可以歌唱的。

从这些可以看出,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诗、词、曲一直都是可以传唱的。根据诗词本身的节奏感和声律美,就显示它优美的音乐性。因此到了近、现代,音乐中的歌词本身就是一首诗,诗词都可以配乐歌唱。在现行的各类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曲几乎都能找到相应的音频材料,用mp3或mp4等格式下载用于课堂,教学效果格外显著,学生倍受欢迎。

二、音乐导入,创设良好情境

新课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大多数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和歌词,有着美好的意境。课前播放音乐,引用歌词或气氛导入,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的氛围。不过,所选歌曲必须与教学内容有关。如,我在讲授《智取生辰纲》时,先播放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啊……”这首歌曲由著名歌手刘欢演唱,让人不禁联想到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劫富济贫的豪爽个性,激发了学生阅读《水浒》的兴趣和对人物形象分析和性格评价,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教学《愚公移山》时,可一边播放mp3,一边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让学生自然对愚公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激发起阅读兴趣。

三、配乐朗读,提高朗读效果

大家都熟知《月光曲》一文,对于盲人来说,曲调的抑昂舒缓即是人物情怀的心声,是自然景观的再现。可见音乐能激发人们的想象,沟通各种感官之间的审美功能。教学时配上乐曲朗读和分析,可以营造情景,激发想象,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如:我在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时,分析了人物形象及习作特色之后,为了加深对这个悲剧人物的理解,我认为把握好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来喝酒这一段的朗读非常重要。以前学生朗读这一段时,无论我作多少提示,多少点拨,总觉得朗读的效果不佳,后来,学生朗读时,我配上了哀婉、凄凉的乐曲——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着这感伤、凄婉的音乐,学生自然就把凄凉、悲伤的情感融入了朗读之中,当读到“跌断,跌……跌……”时,学生的声音颤抖,悲伤之极;当读到“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时,学生的眼里已蓄满了泪水。我想,小说中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形象已深深地烙入学生的脑海里了,对旧社会和新中国的爱憎情感已一目了然,比单一的说教来得容易得多。

四、借音乐爱好开启记忆阀门

无独有偶,我在初中教过的学生没考取高中进入职中后,一次学生特长爱好调查中,我的学生即兴演唱了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曲下来,倾倒全场,我也不由得惊讶!过后我特意找那个学生:“你在音乐方面有发展前途,我还想不到呢?”“你那时只是教我们语文,当然没有发现我们的爱好呀!”我立时愧意难堪。“你怎么还记得《水调歌头》呢?”。“因为我特别喜欢音乐,你那时教这一课时,用的是磁带教学,还当成音乐课教我们分析课文,那是我在初中学语文学得最好的一课,到现在都还记得,还时常当成歌来唱,自娱自乐呢?”音乐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音乐具有愉悦性,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人们容易主动去学习诗词也容易记忆。还如邓丽君唱李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曲调哀婉,情意缠绵,令人想忘也忘不了。难怪学生不会乐谱,歌词却记得非常牢,其原因是把对音乐的爱好兴趣借用到对语文的学习上来。

五、运用音乐魅力提高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是新时代的人,当然喜欢与之对应的的流行文化——音乐。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而文学特别是高雅文学,因为时间、空间的距离,很多人特别是初中学生觉得与之有年代的隔阂和文学素养的差距。直接跟他们说我们来学一首什么的人的什么诗,他们第一反应肯定是唉声叹气至少是提不起兴趣来。但如果我说我们来听两首歌:《人约黄昏后》、《在水一方》。听完之后再告诉他们这前一首歌词就是第一单元诗中欧阳修的那首《生查子》,后一首是根据要背的那首《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改编的,学生听后兴趣盎然。

还可以利用活动课和视频来介绍这些较为特别的流行诗词歌曲。如《莲花太子哪吒》电视剧的片尾曲(“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头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是李白的《月下独酌》;“长亭外,古道旁,芳草碧连天”这首是电影《城南旧事》中的插曲,是李叔同的词;《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连续剧《三国演义》篇头曲是杨慎这个明朝词人所写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83年版的《射雕》中的插曲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就是练习本封面的那首词;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中的《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往哪个方向吹》、《偶然》、《雪花的快乐》等都是徐志摩的诗。还有很多歌曲我都向学生介绍,让学生在课外书籍或网络上寻找相应的文学内容和鉴赏评论,扩大学生间和与老师交流互补的空间,这样,日积月累,语文中的诗词曲教学再也不是满堂灌、沉睡一片了。

六、审读歌词促进对文学的创作

很多歌曲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也是作词者对文学作品欣赏后的读后感、人生随笔的高凝练。如:《新鸳鸯蝴蝶梦》(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邓丽君的《人面桃花》(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莫文蔚的《如果你是李白》(你又不是李白不用说诗的对白);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是你吧高高挂在穹苍千年啦);如姜育恒的《梅花三弄》(红尘自有痴情者);四大名著的片头片尾曲等不仅是文学精神的赞颂,也是作词者的现创造,以及对人们的思想教育。甚至连外国也遵循这一法则,如《挪威的森林》,这本是一部外国乐曲名,村上春树写成了小说,伍佰又以它为名创造了歌曲……听着这些歌或读着某些优美的词,有灵感和创作天赋的学生也会有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可能,个别学生还试着写点小诗或借曲调哼唱,怡然自乐呢!

实践证明:如果教师适时的把音乐恰当的引入语文教学之中,创造语文、音乐融合的课堂,让学生的学习置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沉侵在创美、赏美、审美的享受中。语文教学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