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维与人本精神在班级德育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1

哲学思维与人本精神在班级德育中的运用

陈国森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二高级中学266409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也就决定了教育的过程要对人的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整体关怀。面对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我们在班级德育工作过程中,必须尊重其所体现出来的差异性和主动性,哲学思维则为我们在班级德育发展中应具有的这种人本精神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全面看待学生

矛盾的两分法、两点论告诉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应坚持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同个体暴露出来的差异甚或缺陷,我们必须全面分析其优缺点,而不可“一棍子打死”,要注意分析其自身存在的闪光点,防止戴有色眼镜看人,久而久之,让学生形成逆反和对立情绪。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道理又告诫我们,看事物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当我们评价一个学生的时候,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对其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对于不少学生来说,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我们要从整体上对学生作出综合评价,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士别三日,即要刮目相看”,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辩证法把事物看成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可看做整个发展过程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生正处在成长之中,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走弯路,犯错误,我们要反对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或称其“顽劣”,或当其“朽木”,而应认识到新事物成长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积极创造条件,纠正其过程的偏向,促进其发展。

三、“执教为民,以生为本”,要相信学生是班级活力和创造的主体

唯物史观强调人本精神,认为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提出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我们今天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应坚持“执教为民,以生为本”,要把学生看成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个体,尊重学生随时迸发的参与意识,创造活动,激发班级活力。

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具体分析学生的实际

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这里的实际首先是学生的当前状况,只有抓住这个实际,才能有的放矢,有效施教。矛盾的特殊性也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就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在学生的德行引导上,我们要坚持“因材施教”,切准学生脉搏,反对一味求大、求全,忽视学生实际的主观主义。

五、“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强化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要求我们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在促进学生成长过程中既要注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不利影响,施以外部正能量,更要激发其自身内在动力,促使其“见贤思齐”,不断在反思自身中,修正航向,取得进步。

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强调量变到质变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可以引起质变,想问题、办事情要注意量的积累,正所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在学生的德育培养中,既要注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潜在隐患,见微知著,居安思危,促进矛盾双方向有利方向转化,又要认识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善不积不足以成名”,引导学生脚踏实地,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日行一善做起,提升个人品行。

七、反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处在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学生的行为成因时,要注意避免简单粗暴,而应注意探究其个人脾性、习惯、日常、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原因,抓住影响其成长的各种条件,以真正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而在学生施教上应坚持家校联合,师生协作,强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生成长。

八、“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个人离不开社会,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将个人融入社会,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是人生的更高境界。在学生人本教育的引导中,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教育,要教育学生克服各种社会因素和自身成长中的个人主义诱因,走出“小我”,走向“大我”,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班级德育过程中,人本精神是充满哲学智慧的践行思维。它对于每一个充满生命力的鲜活个体来说,都是一种积极的暗示,有益的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