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情感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浅谈初中语文情感教育

张晓山

张晓山

(渠县宝城初级中学渠县635200)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鲜活人文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和习惯,使初中语文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之成为一门受初中生欢迎的课程。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并不亚于渊博的知识,所以,必须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一、创设情感课堂氛围。

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1919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二、教师引领学生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但情感的布施从来就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更为注重的是方法和分寸。”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全身心的培养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基础,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联系纽带,在生活和学习中入手,培养情感。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去研究:作者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是什么意思?面对艰难险阻,“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这有什么好处?“走了这一步,在走下一步”,又意味着什么?这样,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获得了联想启迪,享受了审美乐趣。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和错误时,要多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从而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三、挖掘教材情感因素。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很优美的,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还从方方面面反映了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去教育感染学生。学习《岳阳楼记》,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迁客骚人在面对“淫雨霏霏”与“春和景明”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时的或悲或喜的情绪心境,以及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要让学生走进鲁迅儿时那充满种种奇幻浪漫色彩的乐园,在百草园的皂荚树下,石井栏边,菜畦、桑椹旁,尽情感受儿童的独有乐趣和天真;学习《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让学生体会两位作者在同遭贬滴下寄情于山水万物的豁达与冷静之情;学了《爸爸的花儿落了》,深切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之情。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乐、共伤悲,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在生动具体的形象感召中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四、表情动激发学生情感。

表情动作又叫态势语。课堂上,教师的举手投足、面部表情、衣着打扮乃至于每一种眼神,都可以表现、传达丰富的情感,这种表情达意的作用是口语所不能取代的。当教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说声“上课”时,学生会觉得这个教师十分亲切,这无疑会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当学生回答问题犹豫不决时,教师用鼓励、关切的目光注视着学生,学生会觉得这个教师很慈祥,对自己特别关心;当学生上课调皮、做小动作时,教师不是大声斥责,而是轻轻摇一摇头,学生会想到:教师已经很给自己面子了,不能再这样做;当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时,教师给予肯定、鼓励,学生会受到极大的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课文的内容需要借助教师的态势语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如《最后一课》写韩麦尔先生“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个动作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在此,作者完成了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的塑造,使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分析这部分时,如果能够辅以传神的动作,将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思考、理解。

五、培养学生美好情感。

课文关于爱情的内容是个敏感问题。面对这类课文,学生不仅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还有一种“等着瞧他怎样讲”的心理状态。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特别忌讳这个问题,往往顾左右而言他,轻描淡写地一晃而过。这种“回避或禁锢”的做法,反而刺激了他们对爱情的兴趣,以及对爱情的涉足与尝试。这对中学生的健康的情感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以为,现代传媒及文艺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成熟早,中学生早恋也似乎成了一种“时尚”。那么何不抓住这类课文来一个“借题发挥”正确引导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动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若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近和谐,并有效地发挥其积极肯定的情感来刺激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能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境界。如果中学生走入社会没有爱情方面的知识,没有正确的爱情道德观,就很难正确对待爱情。因此,语文老师应转变教育观念,不视爱情问题为禁区,针对中学生身心特点,引导中学生小心迈进这片圣洁的土地。因而在上这一类课文时,我们不应回避“爱情”这个课题。要结合课文内容一方面讲清什么是真正成熟的爱情,一方面以列举大量的早恋导致学业失败的案例,讲清什么是所谓的爱情。与此同时再在学生中开展早恋的辩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求有定论,但教师要归纳总结,谈清自己的看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爱情,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与价值观。

总之,作为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诗歌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在“披文”中“入情”,在“入情”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的目的,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