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7
/ 2

护理干预对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王春红 李莉 陈红微 王凤云 翟燕

大庆市龙南医院儿科 黑龙江大庆 163000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的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静脉留置针输液的8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新生儿接受常规的静脉留置针穿刺和固定方法,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新生儿静脉炎发生率情况以及新生儿家长的满意度情况。结果:对照组新生儿静脉炎发生率为22.5%;观察组为10%。两组新生儿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2.5%,观察组为9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新生儿应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时很容易发生静脉炎,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加强护理人员的预防意识,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而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关键词】护理干预;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临床效果

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有效避免了反复穿刺血管造成的疼痛感,利于保护患儿的血管,同时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但是与此同时,留置针相关静脉炎的发生率也明显提高,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治疗的顺利开展。因此正确认识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对于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很有必要。本研究选取在我院新生儿科接受治疗的80 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护理干预对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发生率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静脉留置针输液的8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早产儿9例,平均胎龄为(34.1±3.8)周;足月儿31例,平均

胎龄(39.2±3.2)周。观察组中男24例,女16例。早产儿11例,平均胎龄为(34.4±3.6)周;足月儿29例,平均胎龄(39.3±3.1)周。两组新生儿在年龄、性别、胎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预。

给予对照组40例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合理留置针,对患者进行15°~30°的角度进行进针并穿刺,保证出现回血情况后把进针角度降低并且持续向血管内推进2 mm 后把针芯拔出。每次对患者输液完毕之后缓慢、均匀的注入生理盐水3 ml,对输液器进行压封。告知患者家属静脉留置针的重要性以及日常护理方法,及时观察患者静脉留置针处有无不良现象。

1.2.2 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40例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合理选择穿刺部位、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掌握输液速度、加强管理:①合理选择穿刺部位:护理人员对新生儿患者实施穿刺时尽量选取患者上肢静脉或者头皮静脉。静脉输注的强度或者浓度较高时尽量选取血管较粗的地方进行穿刺。通常情况下自远端起,不在患者下肢静脉、下肢关节、感染静脉以及损伤静脉中进行穿刺。对血管的选择要求血管弹性好、方便观察以及固定。如果只能选择患者下肢静脉进行穿刺,要将患者下肢提高30°。②规范护理人员操作:通常情况下对患者进行每次输液、留置静脉针以及封管操作时要严格保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从而预防细菌感染现象,对患者实施穿刺前首先要对穿刺的部位进行处理,使用酒精对患者进行常规消毒,等待穿刺成功后再次对其进行消毒并且敷贴,对首次穿刺失败的留置针不得再次使用,要及时更换留置针,全面、规范的掌握留置针的封管技术,尽量减少其封管的次数,其中留置针的时间应<5 d,最长不得>7 d。③掌握输液速度:对新生儿患者使用某种药物时,要及时掌握此种药物的滴速、浓度以及配伍禁忌。对患者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之后在输入非刺激性药物,对患者使用刺激性药物、高渗性液体时在输液完成进行封管时应该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管,保证对患者输入的液体是现调现用。

1.3 静脉炎判断标准

静脉炎的判断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制定的相关标准进行。其中I 度为局部皮肤红肿、水肿、疼痛,静脉无硬结,无条索状变化;II 度为局部皮肤红肿、水肿和疼痛,静脉无硬结,但呈现出条索状改变;III 度为局部皮肤红肿、水肿、疼痛,静脉有硬结,呈条索状变化。统计并比较两组新生儿家长的满意度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组记录所得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静脉炎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两组间静脉炎发生率比较进行χ2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静脉炎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新生儿静脉炎发生率为22.5%,其中I度者6例(15%),II 度者4例(10%),III 度者3例(7.5%);观察组为9.7%,其中I度者3例(7.5%),II度者2例(5%),III度者1例(2.5%)。两组新生儿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静脉炎发生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I度

II 度

III 度

静脉炎

对照组

40

6(15)

4(10)

3(7.5)

9(22.5)

观察组

40

3(7.5)

2(5)

1(2.5)

4(10)

χ2

-

-

-

-

6.14

P

-

-

-

-

<0.05

2.2 两组新生儿家长满意度情况比较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2.5%,观察组为9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χ2=4.93,P<0.05)。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由于操作简单、使用简单、能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保护血管、持续保留静脉通道等优点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其导管是由特殊的生物材料制成,柔软光滑,不易打结,可以随着血管而弯曲,患者带管可以做轻微的活动,既能保护血管又能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但是静脉留置针也会出现相关并发症,静脉炎是主要并发症。新生儿对外界物质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免疫力低下,静脉壁出现损伤后的修复能力较低,对于各种刺激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抗炎能力低,在留置静脉留置针期间更容易出现静脉炎。而新生儿的头皮静脉、颞部血管较细较短,容易出现炎症反应。另外,早产儿、低体重儿等自身免疫力低,表皮的痛感反应差,在出现炎症反应时无法及时感觉,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静脉炎加重,加大临床治疗处理的难度。

本研究表明,本文采用护理干预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总发生率明显降低,Ⅱ度静脉炎患儿占比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说明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易海莲,陈冬梅,艳林,等.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不同穿刺部位对留置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8):97-99.

[2]周玉娥.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穿刺效果探讨[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6,37(10):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