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帮扶路上 ——帮扶孤儿的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1-13
/ 2

爱在帮扶路上 ——帮扶孤儿的案例

薛翠琳

陕西省 汉中市四 0 五学校

一、背景分析

2009年美国上映了一部惊悚恐怖片《孤儿怨》,影片讲述了本来是一个幸福的家庭的一对夫妇收养了一个看似天真可爱的9岁孤儿,而这位孤儿身上暗藏着的巨大隐秘——疾病、暴力、嫉世与残暴她却近乎导致善良的救助人家家破人亡。观看了这部影片后令人惊悚之余思索多多。

“有妈的孩子是个宝,没妈的孩子是棵草”10岁的小禹从出生就没有见过爸爸,妈妈不堪疾病的折磨去世后,小小的她瞬间觉得全世界都抛弃了自己,对孤儿的身份非常敏感,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她觉得自己受到了孤立和排斥,不愿意与别人多交流,很自闭。对于寄养在亲戚家的孤儿来说,父母是个不能触及的话题。缺少父爱和母爱,会影响到她的心理发育及性情变化:内心自卑,缺乏自信,逃避事实,没有安全感,不爱说话,轻微的抑郁,随着年龄的增长做事会偏激,这些都是孤儿共有的特征。

二、案例陈述

我所任教的五(2)班有一个叫小禹的女生,她是2年前从新疆一所学校转入的,当时是她的亲戚带来班级的,小禹长得很漂亮,皮肤白皙,但穿的衣服不太干净,大致了解了她的母亲得了很严重的疾病卧床不起,没法照顾自己更美办法照顾孩子,小禹从小没见过父亲,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小禹的外婆家距离学校有近10公里的路程,为了小禹上学方便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小房子,依靠妈妈的低保生活。刚开始小禹的亲戚还隔三差五地帮助孩子做做饭,她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还比较好,人也活泼开朗,喜欢和同学们玩,也积极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

可是升入五年级后,小禹的变化很大,巨大的反差引起了我的重视,我在不断的观察中发现:小禹经常迟到,常常忘记带书本,有时候早晨到校眼睛总是哭过后的红肿,她上课听讲不专心还常常发呆,情绪低落,积极性不高,经常走神,有时交上来的作业本还是幼儿般乱涂乱画的,有时也胡乱抄一下了事。科任老师们也发现到了这些问题,轮流找小禹谈话也问不出什么问题,也联系不到家长,小禹说外婆陪妈妈外出看病去了,外婆的其他人都在很远的城市打工呢,现在住在一个亲戚家。后来,我亲自去家访发现小禹是和舅妈带着2个上托儿所孩子在一起租住在单生楼的一间屋子里,屋子很简陋只有一个大床供四人睡,有时舅妈上夜班了小禹还要帮着照顾小妹妹弟弟们,舅妈似乎很忙,没有见到本人,打电话联系我才说明家访目的,对方就怨声不少。才得知暑假里小禹的妈妈忍受不了病魔折磨喝农药走了,留下一个孤苦的女儿寄养在舅妈家里,舅妈一边打工一边带3个孩子也是劳苦不堪的,根本顾不上小禹的学习和心理关爱。

责任感和良知告诉作为27年教龄的我:小禹太可怜了,决不能放弃对她的帮扶!通过几番努力与小禹的外婆联系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把老人从遥远地打工地叫了回来,和老人交流,了解到她在新疆上学时,学习基础并不差,有一定得学习欲望,课堂中也能遵守纪律,但是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思想上存在得过且过的想法,学习上意志力不强,缺乏上进心,缺乏自信心。妈妈去世后,对她打击很大,在家里不说话,也常忍受弟弟妹妹的欺负,喊她没有人要的叫花子,她觉得所有人都在抛弃她,在学校里也很自卑,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导致学习成绩不断下滑。

三、帮扶措施

亲人守护,改变环境,解决生活问题

缺乏亲情的呵护让小禹心理的伤痛无法愈合,我把小禹的外婆叫到办公室里和老人真诚交流,考虑在学校附近重新租房子,远离舅妈家的小孩子再对她语言上的伤害,由外婆亲自带小禹生活,改变环境,亲人守护,对小禹来说是有家的温暖。同时边咨询边帮助她申请低保和孤儿救助款来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2、坚持交流,倾注爱心,建立信任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在刚开始的阶段,我利用课间放学后的时间找小禹同学谈话,通过拉家常式的与其平等对话,了解其学习及生活上的具体困难,经常把我女儿上小学时半新的头饰、学具、衣服等送给她,故意在同学们面前夸夸她戴的头饰漂亮,她羞涩地笑了,看着女同学们开始围着她说话、打闹了,我也倍感欣慰跟着笑了。

3、“优先”关爱, 倾注信心,培养意志

(1)、在课堂上优先照顾她。在备课的过程中考虑到小禹的学习基础,专门为她设计从易到难有坡度的问题和练习题,使她在课堂中有表现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在课堂回答问题时,如果答不上来,就给她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句婉转的提示。在她回答上来以后,又针对性地大力表扬,这样做,不仅给予了她学习的自信心,让她明白,老师没有抛弃她,而且给她一个锻炼的机会,促使她专心听课,慢慢提高学习兴趣。

(2)、优先批改她的作业。下午放学后把她叫到办公室里辅导检查她的各科作业,帮助她逐步提高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并且在上课时多关注她,常常以提问的方式来提高她听讲的专注性。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针对其在课堂及其作业情况,考试情况,利用课余时间对其进行单独谈话。不管怎么忙,时间怎么紧,我都要按质按量批改好她的作业,并要求她当面订正作业,及时纠正错误。使他感觉到作业必须得按时完成,作业必须得认认真真地做,也培养了她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每周的作文讲评课上让她读自己的作文,肯定某个段落或某些优美的语句,还把她的习作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让她品尝到自己努力后的收获之甜美,逐渐爱上语文爱上学习。

(3)、定期优先辅导。针对小禹的自卑,就采取定期优先辅导。她一般不主动向老师问题目。针对这一特点,我经常优先批阅她的作业,对没有弄清的地方及时补课,对症下药。再让她去辅导同桌,给同桌讲解同样的错题,不仅培养了她主动学习、善于交流勇气,而且能及时进行正面强化,通过锻炼,培养她挑战困难的勇气,锻炼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其战胜自我、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

、帮扶体会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孤儿是一个特殊群体,生活的变数让她们比一般小孩要敏感自卑,她们的父母可能因为不同的原因死亡离开了,抚养他们长大的可能是亲戚家,也有可能是福利院,但是因为得不到父母在家庭中的关爱,从小缺乏心灵上的抚慰,容易造成性格孤僻、自律意志弱、沟通障碍、容易偏激等的问题,在学校小范围的社会环境里,会在群体中显出性格或者人际交往方面的弱点,对于社会认识片面以至于选择极端方式解决事情,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成为了和谐社会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 

教育活动本身就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在学校教育的环节中,作为班主任就要担任对孤儿学生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心理辅导,以便其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得到缓冲适应。有效的引导应当是在信任基础上,所以对作为引导者的班主任来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具备耐心、爱心、恒心为孤儿帮助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关注其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动态。  孤儿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遭遇是不幸的,社会应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关爱与帮助。虽然小禹的转化工作任重而道远,但我相信只要我怀着一颗真正想帮助她的心灵,对她各方面多加“疼爱”,给予亲人般的关怀,相信她不再是永远的学困生,她会从各种体验乐趣中获取得知识,得到发展。正如歌中所唱“捧出你的心,献出你的爱,你我一起携手走出贫困的苦海,捧出你的情,献出你的爱,我们大家同心走向幸福的未来......”我的学生我的孩子,分享幸福的路上我们一起同在,有妈的孩子是个宝,没妈的孩子也是宝。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