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2-24
/ 2

《说木叶》教学案例

滕丽萍

云南民族中学 650221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一、导语  

请背诵杜甫的律诗《登高》。

师:大家最喜欢哪句?

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什么是“落木”?

生:就是树叶。

师: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叶,而用落木?

(生众说纷云)

师: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教专家给我们解答吧。(板书课题)

二、品读文本

师:大家先用5秒钟的时间快速浏览1—3段,

1.思考: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

生:‘‘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师:从概念上讲,“木叶”是什么?

生:就是“树叶”。

师::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2.找出文中所引木和树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师::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充满生机活力。 3.找出文中所引木叶和落木的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4.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师:这么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木叶”较“树叶”有两个艺术特征,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出来。

生:木叶,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师:这是其一,还有一个呢?

生:木,不但让人想起树干,还能让人想到木的颜色。

师;这两个艺术特征,我们不妨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概括一下,3个字。

生(一番寻找、发现):暗示性。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师: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生: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师: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生: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思考2:诗人为了表现“愁”又会用那些具有暗示性的意象?

思考3: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

  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

  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如毛泽东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注意两首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两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两种不同

其一: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 

其二: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思考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形象的、具有审美意趣的学习情景,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兴趣。

本节课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自学能力等)、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和探索精神。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探究的方法,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