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6
/ 2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刘晓飞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永兴镇第二小学校 四川宜宾 644000

【内容摘要】 古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小学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运用故事法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读讲法体味诗意,通过欣赏与品味理解诗境,使小学生对古诗充满好感,使古诗文的教学充满活力。

【关键词】 兴趣 诵读 欣赏与品位

【正文】古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小学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然的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实施又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本人就小学阶段新课改下的古诗文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通过故事创设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让他们理解古诗的意思是有很大的难度。小学生接触古诗的时候年龄都比较小,让他们理解白话都有点难度,更何况这种古诗。古诗本身虽然字数少、篇幅短,可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推敲出来的,每个字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里的一个字比一篇文章还要难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比如,通过故事创设情境。小学生处于最具有想象力的年纪,他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相信树是方的,相信房子可以在海里,相信他们可以干任何事情,也正是因为他们无限的想象力,教师可以根据古诗讲一个或者多个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理解古诗。比如,教师可以在讲解古诗前,先给学生讲述作者生活的背景,发生了什么事情,在作者的年代,世界是什么样子,这样一来,学生会对古诗有一个深入的理解。他们知道了那个朝代的情况以及作者怀才不遇,才有了这首古诗的诞生,那么这首古诗肯定跟作者的经历有关,所要表达的情感也肯定有所关联。小学生不能很快吸收复杂的知识,可是如果通过故事讲解,小学生学起来就会轻松很多,也容易很多,更重要的是故事的趣味性能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主动学习古诗,这样可以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二、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三、开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画画远比写字要容易的多,他们能更容易的用画笔来描绘自己心中理解的诗的样子,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画出来的画向他们解释诗的含义,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也可以要学生根据理解的诗歌内容进行舞台表演,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不仅可以将课本知识活动形式话,避免了课堂教学的死板,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形式,也增加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教师与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学习诗词,更加有助于学生对于中华古诗词的热爱。

四、拓展延伸,在提升内涵中融情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加之学生的阅历又太浅,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师要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拓展的渠道有三种:

(一)课前收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二)课堂交流:课堂交流是对信息的整合过程,也是认识深化、情感深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在对话交流中导情。例如,某一老师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围绕“愁”字提问:你知道谁为愁做过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愁的名句?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老师对学生问题导向性的拓展延伸,是对愁文化的深层次认识。

三)课后延伸: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课堂教学结构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40分中的规格,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信息走进课堂,一堂课上好后,学生带着许多新的问题离开课堂,课堂教学结尾变成了问号式,省略号式,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续。

古诗是富有生命力的,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只有不断的去学习、去感受、去运用,才能不断的理解古诗的魅力。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不断的激发和培养学生们学习和热爱古诗的学习兴趣,文章结合当前小学生的特点从古诗教学的朗诵技巧、加深理解、发挥想象以及学以致用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改进,帮助促进学生们加深对古诗文化的理解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