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雄免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谈“互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3
/ 3

从“雄免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谈“互文”

苟兴华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马鞍小学

摘要:“雄免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是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0课《木兰诗》中的一个句子。实际上,“脚扑朔”,“眼迷离”是兔子共有的特征,无论雌雄。通过查阅资料才知道,诗中之所以这样写,是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关键词:互文;语文教学;诗词;

互文这种修辞方法现在已不常用,但由于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古诗文中有数十个句子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如果不理解这种用法,就会曲解诗文原句的含义,出现诸如“扑朔者为雄,迷离者为雌”之类的笑话。又如:

1)越女侍前,齐姬奉后。(枚乘《七发》)

有人理解为“越女在前面侍奉,齐姬在后面侍奉”,这是不对的。实际上这两句运用了互文手法,“越女”、“齐姬”泛指美女,意思是“美女在前后侍奉”。

那么,到底什么是互文呢?本文拟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互文句,就其定义、特征、表现形式、类型、理解方法、表达效果等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互文的定义

互文,《中国语言学大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修辞学”部分的解释是:“互文”也叫“互文见义”、“互其文”、“互言”、“文互相备”、“互相足”、“互相明”、“互相成”、“互相挟”、“文相变”。修辞方式之一。在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了下文出现的词,下文省了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二、互文的特征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结构特征:互省。如: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有人仅按字面意义,理解为:“将军经历了干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这就会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经历千百次残酷战斗死去的都是“将军”,而从军十年胜利归来的却都是“壮士”呢?其实,“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在这里是“互文”,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互相说明。所以此文的意思应是“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干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在疆场,有的胜利归来。”

2、语义特征:互补。如:

(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例(3):按古人习惯,镜子一般置于窗户前。木兰对着窗户,本身就已对着镜子了。“理”和“帖”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对镜”,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当窗”,两个词句式上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补充,就构成了互文。这两句诗应译为“面向窗户,对着镜子,梳理像云一样的秀发,把黄花帖在脸上。”

三、互文的表现形式

在古诗词中互文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一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

其二是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

四、互文的类型

(一)从句子结构来划分,互文可分为短语(含成语)互文、同(单)句互文、偶(邻、对)句互文、隔句互文、排(多)句互文及重章互文等六种形式,其中短语互文、同(单)句互文、偶句互文比较常见。

1、短语互文。就是一个短语中前后两部分的词语构成互文,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部分词语拼合起来。如:

(4)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

“去国怀乡”是互文,即“去国去乡,怀国怀乡”,也就是“远离国都和故乡,都有着深深的怀念与牵挂”。如果望文生义理解为“远离国都,怀念故乡”,那么“去国”而不怀国,“怀乡”而未去乡,岂非蹊跷?

(5)泉香而酒冽。(欧阳修《醉翁亭记》)

“泉香而酒冽”是“泉香冽,酒冽香”的浓缩形式,可译为“泉水和酒都很清香”。

(6)朝晖夕阴。(范仲淹《岳阳楼记》)

“晖”意“阳光灿烂”;“阴”意“天色阴沉”。“朝晖夕阴”实际上应理解为“朝晖夕阴,朝阴夕晖”,即“(有时)早晨阳光灿烂,傍晚暮霭沉沉;(有时)早晨天色阴晦,傍晚云霞灿烂”。

2、单句互文。也叫做同句互文。即一个句子前后两部分构成互文。如:

(7)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3、邻句互文,指前后两个句子构成的互文,也叫偶句互文、双句互文、复句互文,是互文中最常见的形式。其特点是将意思比较复杂的话,分作上下两句来说,对(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前后两个句子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彼此隐含。如:

(8)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写出了木兰从军十二年后凯旋归来时看到旧物的那种久违重见时的喜悦与激动,完整的意思是“开我东阁门,坐我东阁床;开我西阁门,坐我西阁床。”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句话应翻译为“无论在朝庭为官,还是不在朝庭做官,都一样忧国忧民。”否则,以望文之意理解原文,则“古仁人之心”何以显出旷达,何以显出高尚?

(10)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雪》)

这两句词是互文,即:千万里冰封雪飘,千万里雪飘冰封的意思。

11)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如果只从字面上去看,就会理解为“和我谈笑的都是博学之士,和我往来的没有无知的人”。把两句联系起来看,“谈笑”和“往来”构成了互文,它的意思应该是“谈笑往来有鸿儒,谈笑往来无自丁”,即“和我谈笑往来的都是博学之士,没有无知识的人”。

(1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可理解为:“日月的运行,灿烂的银河,都好象出自里面。”同样,其它几句都可按此法理解。

4、隔句互文

隔句互文,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例如:

13)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阁序》)

这里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5、排句互文,又叫多句互文。是指互文用在3个或3个以上的句子中,即指把一句话的含义分作三、四句来说,而且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完整意思。例如:

(1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6、重章互文:

指把完整的意思拆开,分别放到各章中去。这种用法在《诗经》中较为多见,例如:

(15)坎坎伐檀兮……;坎坎伐辐兮……;坎坎伐轮兮……。(《诗经·魏风·伐檀》)

句中“伐檀”“伐辐”“伐轮”互补,意为砍伐用来造车的木料。

(二)从语义补充上来划分,互文可分为同义互文、互补互文、凡指互文等三种形式

1、同义互文

这种互文的特点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意义相同。例如:

(16)求全责备

(17)文过饰非

2、互补互文

这种互文的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两个词句式上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补充。例如:

(18)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19)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凡指互文

这种互文的特点是本来一句话能说清的含义,铺陈为几句,句中互文的词语在意义上合指兼顾,并非实指,而是虚指,在特殊的句式中体现了诗赋反复咏叹、余味无穷的奥妙。如:

(20)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五、互文的理解方法

1、对于同义互文,应根据互文的前后词语所处的对应位置来由已知词义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

例(20):“求”与“责”处于相对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

例(21):“文”与“饰”处于相对应位置,“文”就是“饰”的意思。

2、对于互补互文,应把互相包含、彼此渗透的词语相加,合而见义。例如:

例(9):“烟笼”“月笼”不能解释为“烟”(水上雾气)只笼寒水而不笼沙,“月”只笼沙而不笼寒水。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译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那就大镨而特错了。

例(29):这个互文句极写塞外苦寒的军旅生活。如果仅从字面理解,意为“将军冷得连弓都拉不开,都护冷得连铁甲都难以上身。”完整的意思应是“将军、都护角弓不得控,将军、都护铁衣冷难着”。事实上,“将军”和“都护”都只是将士们中两类人,应理解为“将土们”方更准确。

3.对凡指互文,应使用概括整合法加以翻译。如:

例(17):“东”、“西”、“南”、“北”也非实指,泛指各处,反映了木兰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繁忙。翻译时如果使用相加法,则为“(木兰)到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去买骏马,买鞍鞯,买辔头,买长鞭”,自然也讲得通,但未免累赘,如将其概括一下,则为“到各处的市场上去买出征的骏马和马具”,就显得更简洁一些。

例(27):“受任”与“奉命”、“败军”与“危难”互文,可以概括翻译为“在战败的危难时刻我接受了使命”。

六、互文的表达效果

互文的恰当运用,可大大增强古诗文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把一句话换成互文的两个对句,可使语言平添许多韵味,具有其它修辞方法所不能替代的表达效果。恰当地运用互文可以收到文字精炼、语句新奇、创造新意境等作用。

1、精当的互文,可使文字精炼,句式整齐。运用互文的句子,不论是单句互文、双句互文还是多句互文,都显得文字简炼、句式整齐、音律铿锵,为语言增色不少。如:

(30)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诸葛亮《隆中对》)

实际含义是”西和抚诸戎,南和抚夷越”,运用互文手法,构成两个对偶句,显得语言精炼,句式整齐紧凑。

(31)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郦道元《三峡》)

“林寒涧肃”实际是“林涧寒肃”,这里是根据语音平仄规律进行调整的,即由“平仄平仄”变为“平平仄仄”,意思没有多大变化,但我们顺口读来,既觉得生动简炼,又觉得铿锵悦耳。

2、恰当的互文,可以使词语新奇,言简意赅。互文句的运用,打破了习惯的说法,把一项含义分作两方面来说,这样就使词语新奇生动,言约意丰。如:

(3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含义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高兴或悲伤”。只用“以物喜”和“以己悲”构成互文句,就把“因外物(的好坏)而或高兴或悲伤”和“因自己(的好坏)而或高兴或悲伤”全概括进了,既用词不凡,又言简意赅。

3、运用互文,有时可以创造新的意境,渲染气氛。有的互文句,可以创造出某种新的意境,用以渲染某种气氛,烘托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如:

例(17):运用了铺陈排比、互文见义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收到了多方面的艺术效果:一是说明木兰对出征作战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二是说明木兰的准备工作是紧张有序的;三是渲染了当时战事紧张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明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评这四句诗“古朴自然,繁而不乱,”并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这种叠句反复的手法,正是民歌的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互文”是古诗文中屡见不鲜的句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类句子的意义不仅对于学生理解全文,把握全文的中心有极大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认识这种表达方式的特定规律,理解互文句具有的含蓄性以及句式的对整性,能用简洁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蕴,造成文章的句式美和节奏感的美学特征。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培养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杨经建,辛捷璐.文章写作与文学创作的互文性融汇:周作人与母语写作[J].学术界,2019(12):146-154.

[2]范爱金.关注言语形式,提高表达能力[J].华夏教师,2019(26):27-28.

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