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如何提高朗读水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3
/ 2

浅谈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如何提高朗读水平

肖洪菊

德阳市广汉市三星堆第二学校四川广汉 618300

摘要:语文教学,必须要注重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语文朗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对朗读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让学生学会朗读,语文水平能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高效课堂,;朗读教学;提高语文水平

一、前言

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长期被忽略。课堂上更注重知识点的讲解,没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有效的朗读,是不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课文进行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陶冶语文情操,在语感上融入语文中。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并没有养成朗读的习惯,教师也在有意无意中谈化朗诵,导致朗读渐渐地被忽略了。朗诵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基础,教师必须积极引导,使学生养成朗读的习惯,让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请不要以为读背教学只是传统的方法,与教改相干悖。如果单纯地追求教改花样,在学生尚未熟读课文之前就提出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只能是拼凑一些答案,甚至会出现“启而不发”的僵局。从认识论的观点看,机械读背的初级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它就像小孩子学说话一样,开始全是凭借感觉,感觉得时间长了,便渐渐地形成了内在能力,然后逐步地向更高阶段发展。在发展过程,内在的能力起主导作用。学生读第一遍课文时,不大理解其内容,接着再读,会一遍比一遍强。当学生能把一篇文章读得很熟练,甚至能背诵下来时,对文章的认识就已经有了一种飞跃。此时,再经过老师的讲解,会使学生的认识完全上升到理性阶段。读背和理解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的方法是:先让学生朗读背诵,在学生能熟练地朗读时,再进行点拨讲解,分析课文。从学生们的反馈中了解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较深刻,教学效果亦好。

加强读教学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有助于学生熟悉语言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在我国古代,读书学文就非常注重熟读。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是十分有效的途径。有的人一谈读就一律贬为“死记硬背”,认为这不符合教改精神。虽说大纲要求朗读背诵,但课堂中真这样操作了就被贬了,像满堂灌一样定为一无是处,其实,并非如此。学生掌握的字、词、语、句日益充盈起来,渐渐地熟悉语言习惯,进而具备敏锐的语感,可以进一步打好语文的基础。《课标》中明确提出中学语文科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其中,读是听说写的基础,读的能力也是自学能力的基础。这里的读虽然指全方位的阅读,但是其中的朗读和背诵是基础,是关键,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叶圣陶、朱自清两位先生曾说:“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 古人也提倡吟咏,社同视诵读的作用。韩愈曾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二、语文朗读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轻读,以为可有可无

当前,教师在课堂上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朗读,而是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都花在了知识点的讲解上。教师为了将课文内容进行梳理,于是逐字逐句地为学生进行了解读。语文学科侧重于感性认识,重语感,即使教师十分细致地对课文进行了解析,学生也可能不理解。相反,如果让学生进行朗读,有目的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将自己代入课文的情景中,能对课文更深入更细致的理解。可是许多教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所以就过分注重知识的讲解,而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朗读,语文成绩或许提高了,但语文素养没改变。

(二)功利性强,语文情怀不够。

虽然,一些语文教师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但他们在朗读教学时,功利性强,语文情怀不够。教师为了让学生应对考试,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朗读时间,专门增设了朗读环节。这看似注重了朗读,但仅仅是为朗读而朗读,为考试二朗读,并没有多大的朗读意义。朗读不仅仅要求学生读,教师也应该朗读示范,并向学生介绍技巧,讲授语文情怀。但许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使得朗读教学的效果并不好,学生也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收获。

(三)学生对朗读的认识存在误区

因老师的原因,导致许多学生对朗读没有准确的理解。学生认为“朗读”与“读”是一样的,可它们存在很大差别的。“读”只强调将课文读出来,是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和思考的。但是,“朗读”不同。“朗读”要求学生有情感有思考地读课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当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一定强调情感与思考。只有教师及时纠正学生认识上的误区,朗读教学长能够有效地开展。

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在课前做好朗读准备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之前,应该让学生事先做好朗读准备。课前准备,可以让学生朗读时更自信,还可以节约课堂时间。教师也要做好课前的朗读准备,即注意朗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和语调情感等。这样才能使朗读更加有感情和感染力。

(二)让学生重视朗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时刻记住这一点。另外,只有学生正确理解了朗读的含义,并对其引起重视,朗读才能够真正发挥它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为此,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朗读的含义以及一些朗读的技巧,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朗读,将“朗读”与“读”区分开。要让学生重视朗读,教师应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有了朗读兴趣,就会主动去进行朗读。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朗读示范,或者举行一些朗读比赛,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得他们发现朗读的好处,进而对朗读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要使得学生重视朗读,教师还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营造班级良好的朗读氛围。如果整个班级都对朗读引起重视了,那么即使个别学生不喜欢朗读,为了跟上班级的步伐,也会对朗读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朗读的目的正在于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力。通过吟咏溶入情感,感受会更深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通过反复朗读、吟咏、以至达到熟读成诵,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生不喜欢朗读,多数是因为缺乏自信,不敢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对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良好,那么他的朗读一定是自信和充满感情的。相反,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差,那么他的恐惧和不自信必然会影响朗读的效果。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使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更好地进行朗读,使朗读的过程更加轻松、愉快。

参考文献:

[1]李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0(10):77-79.

[2]黄永红.试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12):59.

[3]顾春霞.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问题与解决途径[J].考试周刊,2010(1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