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调研课为契机,反思 Let’s talk 板块的日常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4
/ 2

以调研课为契机,反思 Let’s talk 板块的日常教学

骆丹琼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滨江小学 浙江省绍兴市 311811

摘要:合理分配每一节课的时间安排,并充分利用每一个环节的复习巩固和拓展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用地道流利的英语强化学生的语用能力。重视互动性评价的交互作用,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语言输出。

关键词:合理分配 灵活多变 互动性评价

一、导入过于漫长——教学内容没有合理分配

笔者的warm-up环节足足用了15分钟,才正式进入文本。时间太过于漫长,导致听课的老师模糊了本课的重点。

分析不足:

1.通过欣赏一首《A poem of seasons》,这首诗是A部分Let’s learn的难点,用于本课的前奏复习,既针对性地滚动旧知,又对难的单词再次梳理和巩固,是一个一举多得的环节,本应点到为止即可。但笔者却想着让学生对季节及该季节对应的活动进行提前输出,就多设计了下一个环节,导致warm部分严重超时。

2.笔者纵观整个单元,总结出Which season is it? It’s… Do you like…? Yes,I do./No,I don’t. Why? Because… What can you do in spring/summer/autumn/winter? I can…这几组问答应是本单元的重点句型,希望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穿插学习以上的句型,并引出本课的重点句型: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I like…best.结果大量的句型穿插,导致warm的内容越来越多。特别是What can you do ?部分,其实应该是新课的拓展内容,笔者却把它安排在warm部分,主次颠倒。笔者对内容的把控性实在太大,其实不应该如此死板地按部就班,没有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3.虽然在内容的把握上笔者显得很冗长繁琐,但从个别细节的布局上,还是可以发现一些闪光点。比如①从各个季节的天气、颜色、景物和活动等方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输出更多的长句子。②笔者善于挖掘书本的图片,结合本课实际,设计了看图猜画者的环节,从主情境图着手,依次猜猜这些图分别是谁画的,间接引起学生对图画的兴趣,为课本内容的顺利开展做铺垫。并呈现Which season does …like best? …likes…best.提醒学生注意三单形式的正确表达。

总结:

导入前奏太长,只要有所提及即可,需快速进入文本,合理分配时间。导入的作用是希望学生在有趣的有意义的复习巩固中,快速融入到本课重点知识的学习。教师应在如何使导入更趣味化上做一些变动,总是按部就班的方法学生会有厌恶情绪。其实,在原有的导入中稍微加入其它的一些元素,采用推成出新的方式,也会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时尚感。或者改变原先导入的一些出场顺序,同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输出过于抠重点——教学方式需灵活应用

文本承载了语言知识,需学生自己感知文本,不可过于抠重点。笔者太刻意注重文本的句型,其实很多句型它也有多种回答方式,仅停留在一层理解上,过于片面。

分析不足:

1.笔者刻意强调因果关系,当提问学生Why?时,硬要学生补充回答because。其实不用because,只要说出喜欢或者不喜欢的理由即可。Why和because是一对因果关系,需要学生表明立场,提供依据。但笔者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统一的格式上,导致学生不能很灵活地养成逻辑思维能力。其实,在A部分的Let’s talk中,已经有了初步的逻辑关系,在B部分只是对A部分逻辑表达的延续和补充。笔者把知识框得太死,这样学生的思维也会受限制。

2.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包括form,meaning和use。其中meaning更注重学生的语用能力,即语言的意义运用在场景里。而use则更强调语言运用是否得体、恰当。笔者一边希望学生运用语言框架去输出文本,另一方面却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有错误。比如:当学生输出I like spring best because I can fly kites.此时的because 后面是不需要用标点的。部分学生可能会觉得句子太长,随意给句子加一个逗号来断句。

总结:

学生的习得来自于老师的教授,不要以为太难的知识学生不懂,其实教师只要稍加加工,不断用流畅的英语表达刺激学生的听力输入,变成学生可以接受的比较地道的语言即可。学生需要通过感知文本,才会达到一定的语言输出。教师不应只关注形式,应更多地关注内在,使语言地运用更流畅。Let’s talk 板块应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为主线,兼顾语言结构,逐步引导学生应用英语完成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任务。强调整体输入,不要把重点句型和其他对话内容剥离开来。

三、巩固没有交互性——教学评价应双方产生共鸣

习得新知后,便是巩固练习。若双方没有互动性,则无法培养交流意识,输出的文本也无法丰满起来。

分析不足:

1.交互性,首先是学生和老师的交互。当学生的输出,没有得到教师的回应,则语言的输出就显得苍白无力。笔者在学生输出I like autumn because the farmers are busy.没有及时地回应和纠正。学生的输出应建立在形式正确,意义恰当的基础上。而这位同学明显文不对题,缺乏语言的逻辑性,此时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敏锐性,抓住错点,让学生再次思考并输出正确的语言。

2、所谓对话,即两人或多人之间的语言互动。教师可以呈现一定的语言框架,但无需注明中文。而且对话应注重互动,你来我往,培养交流交际的能力。一般对话的形式有三部分,前奏—中间—结尾,再把内容加进去,让三部分变得丰满起来。但笔者似乎只是教授学生呈现中间部分,运用了一些重点句型,而没有注重表达地完整性。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输出会变得很残缺。

总结:

语言表达要具备一定的功能性,创设的情境要真实、合理、连贯和完整。学生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感知体验、理解和运用。在综合语境的创设下,充分发挥综合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