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角色转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0
/ 2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角色转变

郑丽丽

上海培佳双语学校 上海市 200065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激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施教者的身份向调配、组织、促进、欣赏的引导者的角色转变。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例,以新课程改革精神为宗旨,以“教无定法”的教学法为支持,依托学案、激励性评价机制等媒介,以多变的学习活动为手段,探索并实施了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角色转变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师 课堂学习活动 角色转变

李镇西老师说:“课堂并不是无常的,只有变,才能维持让学生喜欢的‘常’。”那么,如何变?笔者认为探索实施活动教学,教师在活动中充当并转变不同的角色,根据学情大胆创新,让课堂形式多样化,由此可以激发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依据学情,变身课堂学习形式的调配者,在活动中培养兴趣

因材施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适时对学习形式加以调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优势,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强的表现欲。结合孩子本身的优势条件,不同的文体需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如在诗歌单元举办朗诵会,当孩子们一个个摇头晃脑品咂着诗歌的意象和图景,他们的审美细胞即被打开,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学会审美,真正感悟诗歌语言的魅力;又如在游记单元引导学生为家人安排一份旅游路线图并设计一份旅游计划书,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旅游所需的交通工具、景点和食宿安排、行程计划和所带物品等。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在多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而高年级的学生则较为低调,此时,创意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便更为重要。以《明湖居听书》一课为例:“通感”修辞手法的学习若只讲概念,恐怕学生很难理解。于是笔者将教学内容依托一棵“知识树”来完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填充这棵“树”的枝桠,不仅清晰直观地把握了文章的思路结构,更重要的是理解了听书这一原本用听觉来感受的艺术,作者却运用视觉等其他感官来展现。当一棵完整的“知识树”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呈现在学生眼前时,“通感”的修辞手法就已经不言而喻了。

二、依托学案,变身课堂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在合作中激发兴趣

转变课程功能、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标准给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学案的使用就成了一个很好的依托,它要求贯彻“以学定教”的课改理念,致力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笔者在欧·亨利的小说《二十年后》一文中设计了这样一份学案:

课前导学:

1、阅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读了欧·亨利的小说,你觉得他的小说哪里最吸引你?

3、阅读课文,圈圈划划,你觉得杰米和鲍勃分别是怎样的人呢?(请在文中找出依据并在空白处写上批注)

课堂活动工作纸:

任务一: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填写下面的表格。

情节发展

杰米的举动

合理想象杰米此时的心理活动

第2节

“他的警棍舞出种种花样,挨家挨户地察看”

第3节

“巡逻到一个街区靠近中段的地方,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

第14节

警察挥挥警棍,走开一两步。

第17节

警察一路继续巡逻下去,对每道门查看一番。

任务二:赴二十年之约,人们一般心情和表现是怎样的?杰米的表现和心理,有什么地方不对吗?请写下你们的发现:

任务三:你们对杰米这个人物有了一些什么新的想法和认识?

课后作业及拓展:

1、想一想,写一写(展开合理想象,以下两个题目任选其一完成)

(1)假如你是鲍勃,看到那张纸条后,你的心里会有什么想法?

(2)如果有一天,两位昔日的好朋友在监狱内外隔着门真正面对时,请你想象那会是怎样一幕场景?

2、拓展阅读:莫泊桑《项链》,品味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巧妙。

此份学案的设计,打破了传统课堂中教师问、好学生答的冷清场面,教师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疑问,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变身思维迁移的促进者,在思考中提升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本学科课程要加强与其他课程的联系。知识不是孤立的,学科之间是贯通的,学科间的知识迁移,可以打破学科限制,激发探究热情。

同样以《明湖居听书》一课为例:课前,笔者利用一段音乐作为导入,既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美的意境,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感悟音乐与文学之间的联系;课后,笔者要求学生呈现一份单元作业,为白妞演出设计一份海报,要求图文并茂。而此时又需要加强与美术学科的联系,学生带着欣赏美的眼光去重新感受白妞高超的演唱技巧,更能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四、采用激励性评价,变身学生成长中的欣赏者,让兴趣与学习融为一体

苏霍姆斯基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产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源泉。”因此,只有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从而真正懂得学习的乐趣。 由此可见,激励性评价应该渗透于语文的日常教学中。

以九年级第一学期“生活文化”单元为例。为了达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于一炉的语言特色,用文化的眼光来发现并感悟生活中某些事物的历史文化价值,抒写自己对生活文化感知的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一份单元作业------我用“文化眼光”看生活。要求:

1、交流你游览过的一处景点,说出其文化现象。

2、用你独到的眼光描写这一景点,突出其文化意义。

3、有感情地朗读你的作品

4、评价指标:内容、结构、语言表达、朗读等。

5、评价等级:A、B、C、D(具体要求会提前呈现给学生)

这样一份单元作业以及评价量标的设定主要基于:

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需要到生活中去,关注生活。这会让学生的体验更加真切,思想逐渐走向成熟。

二、教师在课堂中给予学生的每一个肯定与评价,都给了学生莫大的支持和鼓舞,尊重了他们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此时,教师就可以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欣赏者,感受他们一点一滴的成长。而学生也可以依据评价量标进行自评和互评,并在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下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自我激励、深入思考,让兴趣与学习融为一体,增强后续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这些都是笔者更新教学理念、变更教学方式的一些有效策略。教师的变身只是课堂教学的手段,一节课无论如何变,贯穿何种形式的活动来丰富课堂,其目的都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学习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参考文献:

[1]步进.学案教学:内涵、程序与成效[J].教育发展研究.2013(2).

[2]顾助东.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正向评价技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4).

[3]黄厚江.创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上)[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1-2).

[4]国庆波.语文教学情理法[M].学林出版社.2013(5).

[5]赵风富.语文在呼唤[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