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心理 距离现状探析 与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0
/ 2

高校师生心理 距离现状探析 与优化

闫淑娇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山东济宁 272000

摘要:目前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最大限度取决于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双方的距离从一开始到最后都是在持续的同化中进行,在这个阶段会因为个人、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而影响双方的交往互动;而这样的问题同样在我国高校师生中普遍存在,通过分析研究怎样能让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是本文探究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心里距离;高校师生;探究与优化

引言

目前在网络大背景下,我国高校师生心理距离呈现不同于以往的特点。师生关系的核心要素即心理距离,并且在这个距离如果把我不恰当的持续同化阶段师生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诸多问题,问题处理不当,会引发激烈的矛盾,导致最后的局面不可收拾;对于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来说,正确把握师生心理距离将会收获人际心理距离的和谐融洽,从而有助于走上“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教学道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建设和谐校园。

  1. 高校师生心距离的意义

叔本华说: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太近了会扎人,太远了会伤人。师生关系的构建同样适用,特别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初次担任教学任务的青年教师,需要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揣摩和把握师生之间的“适当心理距离”。

青年教师这一群体广泛的存在于高校教学管理的一线,承担着在理想信念方面引领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其他工作的前提,而适当的心理距离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和支柱。从教育心理学上讲,我们提倡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专断型班级管理模式,适当的师生心理距离是民主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特点。

2.高校师生心理距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大学时期的学生心理发展正在迅速地成熟,但又没有真正成熟。在这个阶段,学生社会化的程度明显提高。高校师心理距离对学生身心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德国著名学者卡儿·伯克博士曾在回忆他上学的情景时表示:我在大学读书期间,常和另外的六位学生一同在我的教授的书房里参加学术交流与讨论。通过这样的交流,我学到了比课堂里更多的知识。我的教授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但学生们同样也会随时去请教教授,与他共同交流自己所发现的问题。周末的时候,我的教授经常带我们一同到郊外去远足。远足的时候大家相互沟通,平常比较困难的问题也都是在森林举行野餐聚会的时候、在划船的时候交流的。由此可见,师生心理距离亲密,经常来往对大学生的教育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师生心理距离的现状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

我国高校目前的师生心理距离总体上是好的或是较好的,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网络大背景下师生交往少,心理距离淡薄,不利于人才培养。当前师生心理距离出现了如下特点:由过去的教师支配型向师生平等型心理距离转变;学生的独立、民主、平等、参与、权利等意识增强,出现了传统的教师与现代的学生之间的矛盾;尊师爱生是师生心理距离的主旋律,学生敢于向教师的权威挑战是新现象;而师生间交往频率不高,心理距离不密切是师生心理距离的老问题。信息时代高校师生心理距离的擅变有:高校教育中师生心理距离因大学教育理念、模式、方法、方式等发生了根本变革也由此变为交互主体间的心理距离,大学教育逐步迈向人性化、个体化、信息化和学习化。

4.师生心理距离疏离的原因分析

心理距离我们以发现问题就要善于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和钻研精神,对师生心理距离特别是高校师生心理距离之所以存在“不和谐音符”的现状特点进行了原因阐释。形成高校师生心理距离现状的原因在于:一是对大学师生心理距离的重要性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师生间沟通与交流的实践步履维艰;三是大学师生的交往观念陈旧未变。运用调查研究从宏、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分析认为造成当前高校师生心理距离疏远的原因主要有:社会文化信息传递渠道多元化而教师社会角色含义日趋单一;高校现有教学模式的制约;高校教师的劳动任务和劳动特点的影响;班主任、辅导员制度的实行及大学生规模扩招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研究认为影响师生心理距离的有:师生之间的相互认知、师生的角色特征、师生的期待需要、师生的个性特点、教师的领导方式和态度及师生的交往时空和频度等因素。从高校教师现有教学活动的特点及现今高等教育体制这两个角度来进行探讨。具体影响因素包括: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技巧缺乏、教学内容陈旧、少数教师人际交往素质不高及高校教师现有劳动分配状况、大学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办学规模日益扩大等。

5.优化师生心理距离的对策研究

对如何消除师生间的隔阂,协调师生交往,建立良好的师生心理距离,首先需要把握“适当”,划定距离的标尺。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努力,“适当的师生心理距离”的创设在很大程度掌握在教师的手中,“适当”二字的把握是一门艺术,对于青年初任教师来说更是不易做到。适当心理距离的创设从教师方面来说实际上就是“严慈相间”,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或者说通过教师的“严慈相间”达到一种“疏密相间”的对应师生关系。

适当距离中一个边界:“严”对“疏”。教师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重要使命,面对全球开放、智能世界的今天,多元化价值观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对于原则性的教育还需要坚持中华文明千年的严格传统。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不能没有原则和底线,需要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给学生做好榜样,严格要求是作为教师必须坚持的,这也是教师威信建立的基本途径,会与学生建立一种比较疏远的心理距离,防止出现“人和人离得太近会扎人”,从而有助于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风气。同时也应注意,不能一味的把学生置于“疏远”的距离,应该讲求疏密相间。

适当距离中另一个边界:“慈”对“密”。教师要做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良师益友,辅导员这一岗位首当其冲的要求就是“爱学生”,了解学生懂学生,在了解的过程中需要与学生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平易近人的走进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用真心换真情。人和人心理距离的产生实在长期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青年教师虽然在年龄上与学生相差不多,但是对学生关爱没有年龄的界限,在工作过程中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师生之间的心里距离就会拉近,形成一种比较紧密的心理距离。

同时优化师生心理距离还需要多方主体多方面努力。包括教育行政部门转变旧的教师管理模式;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生交往制度、奖惩制度等制度建设,为师生交往提供前提。教师应丰富专业知识,探索更新教学方法,如教师采用情感交流,用爱去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理解、信任学生运用换位意识,用真诚去感化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用潜在魅力去吸引学生;善与应用网络加强与学生的交往耐心、温和、平易近人但又不失严格。学校管理部门应大力提高教师素质,改革现行教育模式,建立教学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机制。

结语

综观近十年来我国师生心理距离研究的相关文献可知,师生心理距离问题,特别是在当前新的教育背景下,属于师生关系理论研究的热点,个别方面甚至引起了教育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呈现百心理距离家争鸣的现象,如现今师生心理距离中存在的问题,。心理距离现有师生心理距离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需要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教育行动研究,以求为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建言献策,从而促进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马建青.心理育人内涵、功能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