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5
/ 2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

施晓玲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南小学 315105

如今新课标已经全面普及,解题策略的运用在新课标中也凸显其地位。当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数学思想的运用提升到理想的高度时,学生的思维就升华为策略。学生只有把解题的策略常驻于心,才能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准确地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快速地解决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也努力对学生解题策略加以指导,获得了一些初浅的体验。

一、合理收集,处理信息

教材利用学生身边丰富的生活资源,提供了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有利于教学的资源,通过恰当的方式引出问题情境,指导学生从情境中找出数学信息,进一步对所找的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从数学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习惯,对所有信息进行判断和处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高矮》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前选一个合适的体育委员,一方面,学生刚入学不久,这样可以加深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初步体验高矮。学生通常会选两类人作为体育委员,一类是长得比较结实的;另一类就是个子长的较高的。课后,经我了解,选后者的占了大数。这样以来,其实学生已经在无形中收集了关于高矮的信息了。又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时,我先让学生对自己所住的楼房单元进行调查,看看一幢楼总共有几户,然后结合书中的主题图让每个学生自己收集、发现数学信息,尝试解决问题。熟悉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过程,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筛选信息,提出问题

当问题的解决需要对所给信息进行判断和筛选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出对问题有用的信息。同时还要提醒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及时进行合理的评价。通过评价,大部分学生也能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最后引导学生根据筛选的信息解决数学问题。对于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原来学习过的数学问题,此时教师还是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可以让学生马上解决。对于提出的有效问题,应呈现在板书上,以突出重点,最后以例题的形式进行研究。例如二年级下册的“平均分”,我先让学生观察提出情境图中的数学问题,问题如:糖和橘子谁多?糖和橘子谁少?糖和橘子一共有多少?平均每人能分到几颗糖?等等。然后全班同学讨论得出提得较好的一个问题,最终确定“平均每人能分到几颗糖?”为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把握和理解能力。

三、分析数量关系,提炼解决策略

    1、主动尝试、自主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意见,共同参与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有效方式,让学生主动提炼问题解决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对新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教师在组织教学前,应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合理的预设。

    2、交流算法,优化策略。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步骤和结果。学生解答完成后,组织交流。特别要让多个学生说解题的过程。通过交流解题过程,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的特点以及各种方法的优劣所在,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法打下基础。这样就加深和巩固了对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的理解,也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进位加法16+19时,我让学生自己思考算法,学生竟一口气说出了10来种解决方法,最后我把着十来种方法归类,最终归结为两类算法,一类是通过数的组成来解决;另一类则是运用凑十的方法来计算。通过例举、归纳算法,让学生对计算方法进行提炼,达到了优化算法和加深理解的效果。

    3、确定算法,解决问题。结合大家的讨论结果,让学生独立思考,理清思路,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 列出对应的算式算出结果。在此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列出的错误算式进行适当的分析,和正确算法进行对比,找出错误所在,强化对正确算法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一课中,游乐场里有些桌子,每张桌子配4个凳子,有31个小动物游玩以后想休息一下,7张桌子够用了吗?学生中出现了三种算法,一种是先算出共有几个凳子?然后再和小动物的个数进行比较,得出凳子数小于动物数,所以不够。另一部分学生直接用31除以4得出7余3。多出了3个小动物,所以不够。最后一种是31除以7得出4余3,出处一看也可以,但最后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利用摆圆片的方法,推断第一和第二种方法比较合理。让学生在讨论和操作过程中,确定合理的算法,准确快速地解决问题。

    4、反思过程,检验成果。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自己的各种思维成果进行反思,让检验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系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例如二年级下的“平均分”,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摆一摆,交流怎样摆,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再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不摆学具,能不能想办法用算式来解决平均分,在学生尝试以后对不同的算式进行及时反馈,筛选出最好的算法(先求总数,再除以人数)。然后请学生用这种方法实际算一算。说一说计算过程以及每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最后集体回顾整个解题思路,也可以同桌互相检验解题思路正确与否。

    在这个过程中,提倡学生互相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解题算法的多样化,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多元化;提倡对错误算法的分析,以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提倡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梳理解题思路、形成解题技能

    问题解决的技能是小学阶段的一项基本技能。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问题解决的策略,形成解题技能。练习设计必须到位,由易到难,面向全体。同时还要加强对专项练习的指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技能。

    还是以二下的“平均分”为例,在教学后,先请学生回顾总结什么是平均分,平均分在生活中有什么意义,生活中怎么平均分,再让学生完成课本中相应的练习,使学生及时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五、强化实践运用、提升拓展训练

    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有利场景。可以是学校的操场或教室,创设出一个个有生机活力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从实际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在我们的生活中蕴藏着很多的数学信息,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可以通过对条件或问题的改变,把一道题改编成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别,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学会举一反三。例如二年级下的“平均分”,可以让学生调查本年级喜欢打篮球的学生认人数,在大课间的时候拿出几个篮球然学生分一分,几个同学玩一个球。这样做,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觉得这几个教学策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还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及能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信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特别是这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反思等学习品质的养成,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较好地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