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02
/ 2

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沈荣方

苏州市吴江区八都学校 21523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与学生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学生学习而设计教学则意味着由关注老师怎样教,转向关注学生怎样学。不能仅仅考虑老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是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也就是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的教学方式必须实现三大转变:

1、 教学内容,应当从过去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应当从过去以知识量为目标,以讲授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听中学”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

3、教师角色,教师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发现和管理知识。老师的角色也由课堂活动的统治者、管理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教材从7年级就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即“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统计图等。新增了概率的内容。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及估算与近似计算能力,删去繁杂的计算。淡化笔算,重视计算器的运用,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几何方面也增加了三视图、展开图,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只依靠教材、教学参考书,照本宣科的进行教学了。教师要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是促进者。我们要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让他们快乐的学习。

此外,教师也要不断的自我充电,新教材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各种学习班,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运用电脑制作相关课件,使得教学更直观。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就是指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积极的参加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往能力,在各方面不断的提高学生。

1、学生学会预习

数学预习就是上课前的自习,也就是在老师讲课前,自己先独立的学习新课内容,使自己对新课有初步的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在预习过程中,拿着笔,边看,边写,在觉得有必要的地方适当的画画写写。特别是,要运用数学学习阅读法,即不能像语文阅读一样,从头看到尾。对于有些例题,先不要看它的解题过程。在理解了题意后,合上书本,自己在练习本上做一下,在对照解题过程,作对比,看还有哪些不足。在预习过程中,一些简单的知识内容,一般的同学在做了例题之后都可以掌握了。但是难免会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困难,这时候学生一定不要气馁。学生可以在疑问处做上标记,以待在课堂上解决。此外预习还包括在课前就要做好上这堂课的准备,如学习用具(包括文具和自制的一些学具)、相关学习资料等等。

预习一次函数的图象时,我们可以先大概的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然后学生可以事先用描点法在纸上画出:(1) 5efd7635822b1_html_3f47c7c38d44ad9c.gif (2) 5efd7635822b1_html_22122a6d6c5bc99d.gif (3) y=3x (4)y=3x+2的图象。对于它给出的概括也可以在认为是重要的地方打上标记,使其更加醒目。根据自己的理解填写好四个一次函数的图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可以试做那些练习题,之所以说试做,是因为并不强调定要做对,而是用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预习效果好,一般书后所附的练习是可以做出来的。

总之我们只有做好了课前的预习,做到有的放矢,上起课来就会觉得很轻松。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我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是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

2、让学生学会提问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新课程更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对待学习中出现的疑问一定要让学生做到“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

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教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教师也不应置之不理,应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要经常提倡鼓励,甚至奖励一些好问的学生,在班级中创造问的良好氛围,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解放,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例如:一次在课堂上做用待定系数求一次函数的练习卷,下课后,有一个同学拿着试卷到办公室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已知一次函数与y=2x+1平行且经过点(1,7),求这个一次函数。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不会做可能是因为两直线平行“k”相等这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好。其实这一点我在课堂上是一再强调的,但是我没有责怪他,相反在下一节课上我还表扬了他,此以后该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的提高,成绩也不断的进步。

其次,要引导学生善于提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在实践中,我们却常发现,并不是每个生的问题都是很有价值,有的时候可能还会弄得啼笑皆非,既冲淡了课堂教学气氛,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注意引导。

3、让学生学会数学实验

传统数学教育是单纯知识传授,它的特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现有知识范围内学会模仿,应付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精神。新课程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数学实践、合作交流、主动探索,来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筑起学生主动的“再创造”意识,从而探索出能激活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创新教育模式。我们一定要转变只有物理、化学才需要做实验的观念。例如在学习19.1测量这一小节时,除了在黑板上画示意图,从而测量出物体的高度。新课程更是要求我们能走出课堂,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这个数学实验。可以选一个天气比较晴朗的下午,带学生利用影子分组测量旗杆的高度。之后,我们又假设如果是阴天,那怎么办?鼓励学生用其他的方法测量出它的高度。这样的学习方式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变理论为实践,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能动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从而更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平。

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着力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