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03
/ 2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

黄峰

安徽省萧县龙城镇刘行小学 安徽省宿州市 235200

摘要:学习兴趣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它能带动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激发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种方式所获得的学习效果往往会更好。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而言,它本来就需要学生能够对数学拥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的引导会更有效率。而这时如果能够有学习兴趣加以辅佐,就像是加了催化剂的化学反应一样,会起到更好的效果。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要鼓励他们在课堂上自由进行讨论,大胆发表出自己的疑惑和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课堂讨论;结合生活;课外知识;鼓励学生;信息技术

不可否认的是,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也有许多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这时如果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场景进行情景模拟,会获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时,如果仅仅依赖于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学生很容易就产生厌烦,也没有新鲜感,不利于他们形成对数学长久的学习兴趣。任何一门学习都会给学生产生一定的回馈,而如果能够在这个回馈中,得到成就感和愉悦感,那么他们会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因为在面对自己擅长的事物时,学生往往会更加乐于投入其中,所以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提升课堂上的效率。

一、鼓励课堂讨论

如果一门课是死气沉沉,单纯只有教师一个人表演独角戏,那么学生根本就无法参与其中,也没有办法加入自己的主动思考,长此以往一定会产生厌倦的情绪。数学学习本身就有一定的枯燥性和理论性,这时更需要一种活跃的氛围,来减缓这种学习上的压力感,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起课堂氛围的活跃性。而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讨论能够起到的效果,首先就是提升课堂上的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加入自己的主观思考,从而对知识达到一个更深的理解程度。并且这种更加轻松愉悦的氛围,能够带给学生更加良好的学习体验,从而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去。

例如,在教授“看日历”时,这节课的内容主要在于,教授学生对于大小月和平闰年的有关知识。首先我会要求学生思考,自己记忆中的月份都有多少天?使他们自己进行讨论,一年有多少天?今天是几月几日?这样他们很容易就发现有的月份的天数却不一样,那么每一年的日期也不同,这时就可以使他们自己寻找规律,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能够有效地活跃起课堂上的学习氛围。

二、结合生活教学

无论哪一门知识都不乏有枯燥乏味的理论部分,针对这一部分难懂的内容,教师就要想方设法的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而小学数学的一大特点就是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它所涉及到的大多数内容都在生活中有所体现,并且相关的计算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影子。那么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起小学数学的这一特点,与生活中的场景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营造一种更加熟悉的体验感,从而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其次,以他们自身更加熟悉的事物进行课题的引入,能够帮助他们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例如,在教授“我和小树一起长”时,这是一年级下册的一个课时,重点考察学生对数字的加减运算,并且能够培养他们爱护环境的意识。这时就可以结合一些生活中的场景进行课题的引入,比如自己上学时有没有遇到过雾霾的天气?自己多久才能够见到一次蓝天、星星呢?这时就会引导着他们产生保护环境的理念,接下来引入植树的话题。可以问大家植了多少棵树?使学生统计以全班植树的棵数。也可以结合教材上的内容,使他们估算其他班级植树的棵数,然后计算整个年级的总量。

三、拓展课外知识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框架都不可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教材上的内容只是帮助学生进行了精简和提炼,如果想构建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的话,一定不能忽略掉课外知识的拓展。更重要的是,这种更富有趣味性的东西,往往是在课下进行的,或者说它大多数体现在课外知识的部分。因为当知识没有了应试和被迫的性质时,学生往往会以一种更加别样的角度去审视它,那么这时就会获得不同于以往,在课堂上学习所感受到的愉悦感和轻松感,而这种更加积极的反馈会进一步影响他们,对整个数学学习也产生好感,从而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抛硬币”时,这部分内容主要在于学生能够体会到,生活中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能够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进行描述一些问题,并且进一步地理解概率问题。我会要求他们提前准备一个硬币,然后向上抛出,猜测是正面还是反面,这样会使他们更好的理解概率问题。或者在一个盒子里放入一些颜色不同的球,然后随机拿出来一个,使他们猜测颜色,这都能够很好地使学生感受到概率这一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猜谜游戏的方式,也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体验感。

四、适当鼓励学生

数学学习本身就容易令人有挫败感,如果一旦思想上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或者某一个运算规律的掌握不太熟练,都会导致他们在面对习题时很吃力。这时他们又处在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更不能够产生消极情绪,所以就要求教师能够适当地鼓励学生,积极地帮助他们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树立起对于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这时教师也一定要时刻观察他们的学习状态,能够积极地发现他们的情绪波动,给予帮助和鼓励。

例如,在教授“吃西瓜”时,首先可以通过熊妈妈分西瓜的故事进行课题的引入,这样能够很好的使他们意识到分数的问题。比如大熊吃了3/8的西瓜,小熊吃了2/8,那么还剩下了多少呢?以这种探究式的方式就可以使学生自己进行分数加减的思考。然后通过板书先计算3/8+2/8,这时是他们观察相关的规律,比如他们的分母都是8,那么就可以使他们探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方式,即分母不变,分子相加。之后可以类比减法,也是如此。

五、利用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进入了课堂,帮助教师提升了课堂上的教学效率,从繁琐的文书工作中解放了出来,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众多选择,拓展了无限的可能性。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适应,小学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状态。因为他们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都是在电子设备环绕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面对这些更加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时,往往更会有兴趣和熟悉,也会更愿意参与其中。

例如,在教授“人民币兑换”时,这节课的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对于之前所学习过的小数点的移动,来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整十整百人民币的兑换。这时我会先让他们观察几组小数“0.12、6.18、0.7”,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这会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到倍数问题。同时我会尽可能地搜集一些有趣的微课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或者提前利用PPT做好课件,向学生们展示一些有关倍数之间相差的对比现象,利用这些信息技术,使学生获得一种更好的学习体验感。

总之,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而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教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能够激发出他们的参与度,并且也能营造出一种更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其次,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进行课题的引入,会带给学生熟悉感,而这都会尽可能地减缓数学学习带来的枯燥,通过注重拓宽课外知识,来提升他们的数学知识框架。教师要注重于学生个人自信心的培养,要适当的鼓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对于数学学习的好感。还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来提升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珂.趣味性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16(31)

[2]李霞.论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