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进步系数对初中阶段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的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07
/ 2

运用进步系数对初中阶段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的实践探索

沈为民 余雷

重庆市长寿区石堰镇中学校,重庆 长寿 401235

摘要:笔者通过设计“进步系数”及探索“进步系数评价法”,发现“进步系数”对学生个体、小组合作等均有较好的激励作用,是一种适合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进步系数”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学生差异的包容性,“进步系数评价法”的探索实践,关注了学生成长的发展性。

关键词:进步系数 进步系数评价法 发展性评价

进步系数,是指通过数学模型,对学生个体前后两次成绩的变化幅度,作纵向对比的量化分析。进步系数评价法,就是通过横向比较学生之间进步系数的大小,反应出某段时间某一个体学生的进步与努力程度,从而对学习进行诊断和改进的评价方法,它属于发展性评价法。

一、进步系数评价法的背景

1.传统的单次评价,在评价方式上,重最终结果,忽视学生进步与努力程度;在评价结果上,重当前排名,忽视学生的基础和趋势;在评价应用上,重甄别证明,忽视诊断和改进。

2.传统的进步评价,一般比较学生个体之间进步名次大小,从而评价学生的进步与努力程度。但由于不同层次学生之间,可进步名次的空间并不相同,所以这种评价会对优生造成一种新的不公平。

3.在义务教育阶段禁止公布学生成绩排名的背景下,进步系数无疑成为了教师和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步与努力程度的有效评价方式。

二、进步系数公式的设计

通过反复验证,用比例法判断学生的进步幅度,其数值是客观公正的。分子采用前后两次考试成绩名次之差,分母采用这两次考试成绩名次的平均值,分数值即为进步系数。如果设上一次成绩名次为M,下一次成绩名次为N,进步系数(Progress coefficient)为P,那么P=(m-n)/[(m+n)/2]。

我们在运用这个公式的时候,发现它存在缺陷:集体中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如果在前后两次考试中的名次各自都保持不变,则两人的进步系数都为0,仅从这个角度去评价,两人的进步与努力程度是一样的结果。显然这个量化结果和评价描述都不是客观公正和科学的,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保持相同名次的难度和努力程度是不一样的。同时,集体的大小也影响着保持相同名次的难度。于是,我们把公式改进为:P=(m-n+a)/[(m+n)/2]

5f03c594799d5_html_da51f3b128635f62.png

对于常数a,我们把它的范围界定在0<a≤1,具体取值大小由评价者根据集体的大小(人数的多少)确定。

三、进步系数评价法的实践探索

1.用于个体评价

为解决单次进步系数存在“可以通过‘欲进先退’换取较高进步系数” 的缺陷,我们采用了历次进步系数累加的方式:P累加 =P历次+P本次。新的“P累加”,将作为下一次的“P历次”,依次循环。

进步系数评价法的实质是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学生之间只比较进步幅度的大小,所以从实际运用效果上来,消除了待进生的不公平感,从而重塑信心。优等生、后进生都乐意接受且达到了大致相同的激励效果。

“进步系数”本质还是一种个体纵比,“进步系数评价法”则是把个体系数在班上横比,从而判断学生在某一阶段发展情况。以我校某年级(共387人)某班(共45人)一次考试成绩为例,取常数a=0.75,则:

姓名

上次名次

本次名次

进步系数

进步系数班级排名

不公布

不公布

公布

蒋XX

1

1

0.75

2

余XX

8

2

1.35

1

陶XX

233

165

0.35

11

殷XX

212

175

0.20

19

李X

150

72

0.71

4

赵X

8

9

-0.03

29

运用进步系数法评价,班上成绩顺数一、二名和倒数一、二名的进步幅度,分别为第2、第1、第11和19名,这样,他们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进步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喜悦。

笔者曾在2013-2016年期间,对我校16届4班进行进步系数评价法试验。三年期间教师不公布学生的考试名师,学生看到的只是自己的进步系数及其进步系数在全班(全年级)的位置;但初三毕业时,通过这种方式的评价激励和学生自身的努力,全班45人均被重点高中录取,学生最终看到的是自己一次次进步累计起来的优秀成绩。

2.用于小组评价

如果把小组内各成员的“进步系数”之和作为“小组进步系数”:P小组 =P组员1+P组员2+ P组员3+P组员4+P组员5+……其值就可以对小组进行量化考核,小组进步系数的大小,也能基本能反应出这个小组在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

从小组量化考核的前期效果上看,每次小组重新组合的时候,各组长都愿意选择“潜力股”而不仅仅是“绩优股”,后进生能够在在小组中找到归宿感和价值感,重塑信心。这种捆绑式的发展性评价机制,小组自由组合的几率更大,也有利于小组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更容易达成“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编组模式。

从小组量化考核的远期效果上看,进步系数评价法能有效促进小组的深度合作学习。把小组进步系数结果运用于编位、班务等,能较好地促进小组间的竞争,从而促进小组内的合作;也能很好地把“课后的竞争与合作”,引入到“课堂的竞争与合作”,从而激发学生更大的进步。

如果以此类推,也可以用于即使是不同层次之间的班级的量化考核。

3.用于其它方面的评价

如果把公式中的M、N换为分数、三率一平、德育考核等参数,进步系数则可以广泛用于其它方面的发展性评价。

四、进步系数评价法的实践效果与反思

1.义务教育阶段禁止公布学生排名,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若单纯采用ABCD等级制评价学生,也容易被学生和家长误解为“分三六九等”。用进步系数评价法评价学生,学校和老师看到的是分数、分布段及排名,学生看到的却是进步幅度和努力程度的数据表达。实际上这是一种“外松内紧”的教育质量检测和学生评价模式。根据我们实践结果表明,知道进步系数的学生不会有太大压力,而学校、班级和老师则根据学生和班级的整体进步系数,调整教学、制定方案,有条不紊地分工以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2.采集和分析“大数据”,将是未来教育质量监测和学生评价的发展方向。进步系数评价法采集了学生入校到毕业的全部成绩数据,并由理性的成绩数据生成感性的进步评价,是大数据分析的一种雏形。笔者曾经用Excel、易语言、PHP5.0分别表达进步系数,并用程序生成的数据,采用游戏化的“进步币”、等级化的“光速音速风速”等多元化评价学生,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当然,能够数据化的是学业考试,那么其余的素质教育该如何进行量化并进行发展性评价?笔者正在进一步思考和验证。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学生的许多问题,比如厌学、精神不振等,都是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自己的力量与才能所造成的。学生学习的最大苦恼,是看不到自己努力后的学习成果,得不到付出后的应有回报。”[1]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这些教育名言的核心,在于对教育对象的公平对待、充分信任及其成长价值的高度肯定。用“进步系数评价法”评价学生,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体验价值与赏识,从而唤醒内驱、重拾信心。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