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2
/ 2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王欣

天津市蓟州区下营镇段庄完全小学 天津 301900

摘要:在教授小学学生数学知识时,理论知识必须与实践情况相互联系起来。要想让学生拥有更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便不可或缺。与此同时,学生在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上也可以更加全面与直观。本文便在教授学生数学知识的进程中提出几点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建议,希望未来能给相关研究人员部分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引言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应成为小学阶段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主要方式。 相较于单一的灌输讲解,动手操作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探索,但同时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在单调的语言讲解与灌输中经常出现走神、溜号等问题。数学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更加抽象,且富于严密的逻辑,小学生在了解、掌握与运用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设计充满趣味性和探究性的实践环节,吸引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以提升数学学习、理解与运用的兴趣。

1 培养现状

其一,教师对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高。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依然有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围绕考试内容进行,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等重视程度不高,这就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升。其二,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活动设计不合理。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认识不足,实践活动设计不合理,不符合小学生行为发展规律,所以导致很多小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没有将动手实践操作活动的效果发挥出来。

2 重要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心智发育还不成熟,活泼好动是他们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数学学科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乏味枯燥的。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小学数学教师想出了各种对策。其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是最有效的策略之一,不但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既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其创新思维与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开展多元化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可以促使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同学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从而提升小学生的团队意识。而且,动手实践操作活动能培养小学生的严谨态度,提高小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体验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等。这些素质的形成,有助于小学生全方位地发展和综合素养大幅度提升。

3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策略

3.1 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展开几何图形的初步学习

小学数学教材中会涉及到基本的几何图形学习, 虽然小学涉及到的都是简单的几何图形知识,但是相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但是如果学生能够经历几何图形的实践探索,那么学生就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特点。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硬纸条以及其他工具材料,分别制作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以及梯形。 当学生将所有的四边形做好后,教师再结合具体的图形概念描述,引导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但是长方形也同样满足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这一条件,所以长方形就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依次类推,学生同样能够探究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剪切平行四边形的方式,得到梯形。 剪切平行四边形的方式有多种,学生有可能得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有可能得到两个大小相等的梯形,也有可能得到两个大小不相等的梯形,学生会在实践操作中深刻感受到图形之间的转换。

3.2 安排探究任务,深化知识理解运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活动任务驱动学生的独立探索与合作探究,利用任务目标优化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进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长方形的面积?拿出自己制作的长方形摸一摸;紧接着追问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接下来教师设计实践探究环节,利用探究性任务驱动学生合作交流。活动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搭建3个长方形,分别用同样的小正方形,三角形,圆片拼一拼同样的长方形,并完成实验记录表;小组展示探究结果,仔细观察记录表和操作图,共同交流得出结论,;尝试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通过三次实验,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并运用转化思想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在学生完成探索后,教师结合生活中的问题设计应用任务:李师傅要铺一块长方形草坪,它的长是14分米,宽是8分米,需要准备多少平方分米的草皮呢?在生活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主动融入任务,并在实践中完成了数学知识的应用。

3.3 恰当的操作方式

操作方法中包含了多种操作手段与模式,小学数学老师在现实教学进程中应选取恰当的操作方式来更好的帮助学生取得进步,而不是随意选取操作方式既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部分程度上还会让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思想。在选取操作方式时,应将出发点定为现实的教学以及学习能力,并且学会对不同种操作方法进行权衡利弊,进而选出最佳的方法。举例来讲,在小学课本中会有求取不同种形状面积的知识,而在授课时,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因人而异,各有千秋。部分教师会将裁剪的方式应用其中,他们自求取长方体面积时会裁开长方体的所有面,然后对每个面的面积进行计算,最后再相加得出;而部分老师在求取长方体面积时会让同学将此图形全部展开,然后在分析时采用直观的平面图面来求取。以上教学方式显然与教材中要求求取长方体面积这节课的目的不符,教材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以及立体感的有效建立上,老师们这样做便失去了此节课程的价值。教师在教授学生求取长方体表面积时可以将道具采用其中,只是没必要完全展开道具,若是学生在理解上出现偏差,实在无法理解时,教师可以试着打开长方体的一个对体面,让学生对其整体的构造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那么立体的概念便很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浮现出来,此种教学方式才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教学计划,再结合数学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操作,并且在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指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进行总结,从而促使学生构建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这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也能够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於垚冰.谈培养小学生数学动手操作能力的时机与方法[J].华夏教师,2018(29):16- 17.

[2] 钱月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愉快地自主学习[J].名师在线,2018(23):2-3.

[3] 杨有花.试论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动手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8(0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