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6
/ 2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研究

沈晓烽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明德学校 浙江杭州 311241

基于核心素养基础下,小学生会更加熟练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内容,灵活的将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进而更加全面理解和领悟科学思维模式。科学教学是一个相对来说较为重要的学科,于是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着重注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现如今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要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够全面自由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积极的开拓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小学课堂上发挥其主体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 教学方式比较落后

小学阶段的教师应该树立学生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在对科学学习产生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但是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更是不够深刻,并且还忽略了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再加上很多教师通常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听老师讲,如此学生对知识、对人生、对发展的理解不够到位。

() 教学模式比较老旧

虽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多媒体手段已经被应用到小学科学课堂当中,但是部分教师并未革新自己掌握的教学技术,所以在教学时仍采用比较落后的教育方式,比如教师口述学生听。其次,小学科学是一门极具抽象性的学科,如果教师不能够呈现趣味性的课堂,那么学生就可能对科学学习毫无兴趣。尽管在素质教育的引领下,很多小学科学教师已经开始注意到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但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为了赶进度,还是选择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真正的发展,让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能力得不到发展。最后,许多小学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当中,太过重视科学题目的练习,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引导,更未关注学生在科学课堂上思维能力的发展,由此导致现如今的科学课堂,一般情况学生都处于被动状态,无疑会使学生学习效率降低。

二、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创新实践策略

  1. 创设情境,实践科学

科学知识的抽象性还因为其系统庞大,许多学生未拥有属于自己的科学学习系统,他们只是零散地接收知识。这就决定了科学科目的实践性,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中。科学本就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使科学变为实践中的科学。

首先,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文,创设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生活情境,情境的创设既要具有实践性,又要贴切学生生活,要摒除学生对科学的畏难情绪。其次,教师创设情境时不可丢掉趣味性成分,有趣的科学课堂会让学生更喜爱融入其中。小学学生主要以逻辑思维为主,因此,教师要创设的具有逻辑性科学情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进行科学建模,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教师在教学“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时,可以挖掘生活实境中的科学元素,并且加以利用。教师可以呈现一些与交通工具有关的实物图,例如小轿车、轻轨,以此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交通工具,它们有什么独特的特点”,“它们都能带来便利”、“它们的速度不一样”,这时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引导“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提高交通工具的速度呢”,学生“可以减少摩擦力”,这时教师就可引入交通工具的知识,步步引导,让学生学会有条理的解决问题。

  1. 采用“解决问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在小学科学课堂的重要性,才能够真正的将核心素养融入小学科学课堂,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当中习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小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任务时,就会主动探究科学本质,进而在实际学习中对知识展开探究与分析,从而实现最理想的科学学习目的。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维护生态平衡”这单元内容时,教师巧设问题“在生态瓶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其中动植物的生长?”,随后再引导学生思考“生态平衡中的某些条件改变了,就会使生物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在自然界里也一样,一些条件因素发生了改变,也可能使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当学生都在思考之时,教师可以设置疑问:“那什么因素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呢?”。从而引发学生走入思维之河,教师又可在问题“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鹰少了会发生什么?”以此来让学生发现“生物界的连锁反应”。通过对这类训练模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转换思路思考相关的问题,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1. 提高科学思维水平,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

  在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小学科学课堂,应该要分清楚课堂的主次问题,并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其中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明白在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需要做好引领的角色,学生在进行知识探究当中培养其思维能力。但是教师在进行引导学生时,也要采用相应的策略,例如运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加深问题探究的难度。

例如,当我们在小学科学“做生态瓶”这一单元时,先引领学生交流生态瓶,并让学生确定实验方案,让学生在实验方案的讨论之中,明确重点。首先,教师可创设自由的氛围,促进学生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以此确定自己小组的生态主题与方案。并为学生创设比拼的氛围,让学生在比拼中提高专注度。其次,在小组进行合作之前,教师要做好引领工作,让学生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以此让学生在探讨之中学会理解怎么使生态瓶中的生物平衡和谐发展。这样学生小组合作之中不会出现思维偏差,更能让学生在思维发展之中发展科学思维,更能在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生态平衡加深了解,帮助小学生形成必要的科学思维能力。

  1. 提高科学语言技能,提高学生记忆程度

小学科学是一门理科学科,需要小学生记忆的内容相对比文科要少,但俗话说的好,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化,所以语言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密不可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基于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在小学科学课堂当中积极的去培养学生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进而从侧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语言技能的掌握对于学生科学公式的记忆有着推动作用。对学生而言,部分科学知识还是需要记忆才能够进一步的去运用,从而达到真正锻炼思维的能力,由此语言技能的传授是十分有必要的。

例如,在学习小学科学“斜面的作用”,“斜面的作用”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出现在教材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斜面产生自己的理解。首先斜面在生活中运用广泛,而且也可以作为一种省力且便捷的工具。在知识层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关于斜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性,所以对斜面的作用以及理解,与高年级所学的“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与摩擦力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教师可以让小组合作探究,首先教师可以列举实际例子,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搬运工人们常常利用一个斜面,把沉重的物品通过这个斜面转运到地面上,然后问学生“为什么搬运工要利用斜面运输货物呢?”“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答案?”“斜面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或者“我们应该怎样设计想要的斜面呢?”以生活实例创设情景,能够激发小学生探究欲望,为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服务,并且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随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试验探究,例如:一块简单的平滑的木板、重量相同的砝码以及玩具小车,使用这些道具,可以让学生通过玩具小车在倾斜的、平滑的木板上移动,从而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快速的理解教材中所要表达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的实验以及实验记录,及时的对学生进行错误上的纠正,并观察每个小组的实验进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验设计过程,并通过不同的实验方式得出结果。最后引领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例如,学生可以结合数学思维,推论斜面作用力。并且还可以运用其中的数学思维进行推理运算,去发现实验中数据的规律并得出实验的结论:斜面可以省力,且坡度越小的斜面省力效果越高。对学生初步了解斜面的作用后,教师又可以引领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验证。之后教师可以倡导学生在试验中进行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勇于表达心中的想法,基于和谐氛围下的交流能够让学生的探究和思考更加的完善。随后教师要对各个观点进行公平的判断,从而体现STEM教育的开放性特征。

结论: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创新与改革,教学形式、教学模式要不断丰富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以此,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在课堂之中,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解题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让学生的数学涵养真正得到提升。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加强科学语言训练,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思考,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