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9
/ 2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林骏

浙江省临海市古城小学

[摘 要]陶行知先生提出“儿童应该是快乐的,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正是针对当前和以前教育在学校实践中存在的忽视青少年多方面成长,忽视生命存在,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弊端的情况下提出的。以往的教育漠视了人的体验,忽略了生命的需求,太看重生命以外的东西了,没有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某种程度上说,淡漠了对生命激情的需要,淡漠了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对人的批评和民主精神的培养,对人的生命和环境的热爱。

[关键字] 生命教育;人文关怀;体验;本性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整合现有的学校资源,将身体教育、教育、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禁毒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融合在一起,采取专题活动与学科渗透结合的多元形式,学校与家庭协同,共同构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是德育显性课程,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在生命教育中更是承担了极其重要的责任,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主要是让他们了解和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对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对他人生命的关怀,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一、课程教学:启发教师的人文关怀

生命教育在台湾小学是渗透式的,中学是单独开设的生命教育课程。我们倡导的生命教育则是全方位课程的渗透。其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体,它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生活为逻辑,设置“我和我的同学”,“我要安全回家”,“我的成长与家庭”等主题单元,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保护自我,正确地与老师、同学、家人进行交往,学会共同生活,小学的生命教育以珍视生命,保护生命为主。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实施生命教育,必须培养教师的人文情怀,让其在教学实践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方式。

曾经读到一篇文章,记述了美国某小学发生火灾,许多学生从火海中逃离出来,但老师发现少了两个学生,于是命令所有的学生到火场外去寻找他们。但一位来自中国的同学却认为,他们两个一定在火海中没有出来,于是没有向老师报告,就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我们的“小英雄”不幸遇难,而他要救的那两个美国小朋友早就顺利逃生。中国的教育习惯于教人学习“黄继光堵枪眼”、“杜存瑞炸碉堡”、“刘胡兰面对敌人铡刀临危不惧”的英雄壮举,甚至号召小学生学习奋不顾身扑火的小英雄赖宁,我们也习惯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革命故,二者皆可抛”为勉励,在面临危险时,把珍爱生命的人称为“逃兵”,称为“懦夫”,受到人们的鄙夷。诚然,英雄的事迹可歌可泣,但不一定值得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儿童学习和效仿。其实,假若生命都失去了,还谈何什么意义的实现呢!

所以,教师在渗透生命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是要对学生进行珍惜生命的教育,包括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使学生学会保护生命,尊重生命。

二、课程教学: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

《道德与法治》中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课程标准》中用了“体验、认识、感悟”等过程性目标动词来刻画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体现了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实施体验教学的迫切性。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体验、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展开教学。例如:一位教师在上《我从哪里来》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两个活动,一个是“当一回妈妈”,学生交流了妈妈怀孕的劳累之后,用书包当自己的宝宝,自己亲自入情入境地尝试体验,真切地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母爱的伟大。另一个是“我长大了”,首先让学生交流调查的内容:你出生时的情况是怎样的?是不是每个宝宝都能平安、顺利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呢?你怎么知道的?你有这样的经历吗?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出生证、小衣物,看一看、比一比、穿一穿、戴一戴、说一说,体会成长的快乐。就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心灵深处受到极大地震撼:父母给了我生命,生命来之不易,父母养育我非常艰辛,从而使学生珍爱生命,学会感激。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重视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在一次又一次的体验和一次又一次的感悟中不断发展、深化,让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三、课程教学:遵循学生的生命天性

生命的教育,必须遵循生命发展的的规律。学生发展的自主性,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学生,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性,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杜威也曾说过“为了成人生活的造诣,而不管学生的能力与需要,是一种自杀的政策。” 先哲的这些话都值得我们今天用来检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品德教学必须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在教《集体力量大》一课时,我们进行了比较实验。有一位教师照本宣讲,尽管讲得滔滔不绝,但学生不感兴趣,参与率自然不高,教育实效可想而知;另一位教师则在出示一把筷子后,先请一位同学上台折一根筷子,再请一位同学上台折一把筷子,随即,教师让全班同学讨论:为什么一根筷子很容易被折断,而一把筷子却怎么也折不断?同学们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最后,教师顺着同学们的思路作了归纳,“集体力量大”的道理水到渠成得到了揭示。这是因为教师善于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得到感悟,实现教育之目的。

综上所述,课程教学只有具有生命的灵性,才能具有生命的创造力和包容力,才能发挥个人的潜能以及丰富人的心灵生命,从而唤醒对真善美的内在追求,让学生领悟生命的奥秘,体验人生意义,才能使教育的生命境界得到提升,变得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