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当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 "写实 "品格及其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3
/ 2

基于当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 "写实 "品格及其价值分析

邓雅倩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当今时代现实主义文学并没有成为过时的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以全新的文学形态重新出现在文坛上,但是受到传统文学阅读习惯的限制。许多批评家对于文学发展持怀疑态度,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在“写实”和咋再现方式上有利于推动历史的发展进程,,呈现出流变的写实内涵、“再现”问题的现代表达两种特征。

关键词:当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写实"品格;价值分析

前言

“当谈论现实的我们时,虽然用了一个复数的‘我们’,但这个‘我们’是由单数的‘我’构成的,这意味着在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体验时,是由每一个个体的感受汇聚而成的。”文学与现实,这个中国现当代文学里一直纠缠的命题,在面对越来越纷繁复杂的现实语境和更为多样的叙事手法时,变得更难以厘清。为什么要谈论这个话题,还在于虽然每年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在描写现实,但却不能让人满意。作家们该如何表达现实?将切口集中在现实主义文学,“我们在现实主义这条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实主义可能涉及写作技巧的问题,但更多涉及写作的资源和写作的立场问题,说现实主义并不是说我们要返回19世纪的现实主义,而是指现实主义精神,它指涉的是写实、宏大叙事、对于社会的关切、对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对于现实的批判等等内核。”需要思考的是,那样一种整体式的、史诗性的写法是否还适合表现今天的现实?

一、流变的“写实”内涵

作为现实题材里的“写实流”,写实文学作品把社会痛点放大后变为戏剧冲突的文学作品,在制造矛盾方面越来越炉火纯青,尽管现当代写实文学作品汲取的痛点有着很强的年龄和阶层局限性,但打出的话题影响力却无差别覆盖老年人、中年人和年轻人。现当代写实文学作品将真实的社会背景搬进作品里,故事里的一砖一瓦、一街一景与普罗大众家门口的景观殊无二致,但主人公们却更为焦虑更为悲催,这样的作品对于观众来说,就像近距离观看邻居家的狗血八卦一样,既有身临其境的冲击力,又有隔岸观火的安全感,同情、怜悯、厌恶等情绪遇上社交网络洞悉人心的精准营销引导,轻易就能演变成社交话题。当文学作品里的痛点成功点燃民众的话题探讨,除了内容太过放飞而口碑实在无法挽尊的少数作品之外,大部分都能进阶为高级文学作品。以热点取胜的情感文学作品里,小三和不靠谱的妈,已经成为男主和女主的标配,这种悲催的遭遇尽管也能在生活里找到原型,但经过“戏剧化”加工后,社会痛点的痛感指数倍增,闻者伤心观者落泪。《小别离》里父母们扎堆送孩子出国留学;《小欢喜》里家长们前赴后继涌向“学区房”,在讲述亲子关系和教育方式的热点现实文学作品里,留学和学区房是永恒的两大主题,描写了现实又无奈的“中国式家长”。

二、“再现”问题的现代表达

现实主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历来备受推崇一种创作手法。从《诗经》中的“观风俗,知得失”开始,我国的文学一直延续着“现实主义”的传统,践行着写实的创作原则。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现实主义创作至今仍为后人推崇备至。要理解当代文学中的“再生产”问题,首先必须厘清“再生产”的起源和“模仿说”。早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和德谟克利特就首次提出了“模仿”的概念。它后来在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论述中得到发展。柏拉图认为世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理性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其中,艺术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是对“理论世界的模仿”,缺乏创造性,因此他将诗歌排除在理想国度之外。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承认模仿的创造价值。在阐释诗歌与模拟现实的关系时,他认为艺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不是简单的“镜子”反射,而是有选择的、创造性的模仿。

三、“写实”审美倾向与当代价值

从历史地域和文化积淀来说,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和能级。一方面,古代文人名士的结社雅集共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质的文化现象;另一方面,中国在拥有才情与繁华的同时却也遮蔽不了内里的创伤与沧桑。从中国新文学的视野来看,作家们在百年来创作了诸多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建构起了中国这个国家的文学形象。作家们不仅精细地勾勒出了他们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脉络,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与丰富了具有腔调和韵味的文学世界。同时,作家们在一种“流动”话语的包围之中用个体生命体验传达了中国文学的审美特质。如果说区域流动是考察百年来中国作家群形成及流动的外在维度,那么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学观念更新等则是进一步考察作家群的内在观照。换句话说,从区域流动到文化融合的转变中展现出文化或文学表达的新内容与新方式,带动了文学和文化的活跃与发展。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作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独立从事文学创作,“他们的作品在每一个时间段之中,都成为中国文学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其实,除了文学作品的高关注度与广泛影响力,作家在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的建构上同样起到了引领时代风潮和写作时尚的作用。

、结语

总而言之,从古代到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凭借着自身的坚韧性与生命力,一直贯穿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在20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的转型中,现实主义仍然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从冰心的“问题小说”到文学研究会“为人生写作”,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等都是秉持着反映现实这一理念的,并且也取得了不俗的文学成就。至此,中国写实小说似乎一直在践行传统的老路子:书写重大、热门题材,描写典型环境,刻画典型人物,反映社会现实,多是与社会、历史、政治相关的宏大主题。但是随着 20世纪 80年代后期《钟山》杂志组织策划的“新写实主义小说大联展”,便拉开了新写实主义的序幕。不同于西方“新现实主义”美学思潮对于“现代派”的抗拒与反感,中国“新写实主义”则不同,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国在经历了现实主义几十年的统治后,又经过了现代主义的洗礼,所表现出的美学态度有极大的宽容性,同时也吸收了国际上一些新的美学理念,所以中国的“新写实主义”呈现出了新的内涵与特质。

参考文献:

  1. 杨雷. 当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品格及其价值思考[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5).

  2. 王纯菲, 崔桂武. 时代对于现实主义文学的呼唤--关于现实主义文学有利于弘扬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思考[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4).

  3. 程波, 袁道武. 诗意的流淌与现实的涌动:近年中国诗性纪录片的美学呈现与探索策略[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041(004):82-88.

  4. 蒋承勇.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写实"传统及其当代价值[J]. 中国社会科学, 2019, 000(002):159-181.

  5. 张连营.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深化与延展——评杨立元教授新著《新现实主义小说论》[J]. 唐山文学, 2018, 000(005):P.139-142.

  6. 段崇轩. 现实主义:少了什么、多了什么?——关于现实主义文学的境遇、发展的思考[J]. 南方文坛, 2018, 000(003):21-26.

  7. 李遇春. 从"现实主义"到"微写实主义"——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新潮探微[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000(002):110-115.

  8. 田川流. 论现实主义在当代中国艺术发展中的流变与深化[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000(010):1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