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整为零提效,日积月累成文——小学语文高段写人记叙文教学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31
/ 2

化整为零提效,日积月累成文——小学语文高段写人记叙文教学策略探究

张洁

江苏省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是一块难以攻克的壁垒,却又是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方面。在小学高段教学中,记叙文以真人真事为主要内容,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手法,是小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作文体裁,但也是学生最难写出彩的文章,存在着诸多问题。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本文将从现状及原因分析入手,提出教学改进策略,希望能在习作教学中赋能学生,真正激发出他们的写作内生力,唤醒表达的欲望。

[关键词]:写人记叙文、写作内生力、 赋能

叶圣陶先生在其《作文论》中说到:“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就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写才写。若不是为着必要和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的确,表达的欲望应该是自发的、内生的,所以在习作教学中是要唤醒学生表达的意愿,激发学生写作的内生力,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美好状态。

一、聚焦小学高段写人记叙文教学现状

(一)学生习作现状

1.题材匮乏,千篇一律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写作素材主要是从生活中来,需要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于细节处抓住可写的素材。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写写人记叙文时,却无从下笔。问其缘由,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单调,没有内容可写。实则不然,是学生对于生活缺少思考,对独特的经历不知记录,对常见的小事视而不见。

2.内容失实,无病呻吟

基于上面所说的素材匮乏,所以学生在写写人作文时只能胡编乱造,无体验自然无法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也许应付得了考试,但对于学生自身写作能力提升是无一益处的。很多学生为了让此类作文博得读者的认同与感动,开始矫揉造作与夸大其词。

3.语言生涩,描写粗糙

多数学生在写人叙事的过程中,往往像记流水账一样,只把事情的始末简单地记叙下来,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很多学生往往只会平铺直叙讲清事实经过,缺乏细致的描写,这些细节刻画的缺失是学生习作语言生涩的原因。这样的作品描写出来的人物形象模糊而不突出,也不利于情感的流露,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教师教授现状

1.教法单一:重结果,轻过程

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高年段,很少会花费整节课的时间进行习作前的指导。在实际操作时,分为两种模式,一类以活动为载体,先体验后自主完成习作;另一类以例文学习为主,仿照例文,说明习作要求后进行写作。不管是哪种模式,这样的教法简单,遏制了学生过程中的主动习得性,最后形成的文章就是千篇一律,乏善可陈。

2.要求过高:一刀切,一把抓

教师在评改学生习作时,不外乎从这样几个方面考量:文章的结构安排是否合理,内容详略是否得到,重点突出吗,语言生动吗?在语言生动里又细分为有无细节描写,有无环境描写,是否运用了多样的修辞等等。高年级学生中的确已经出现了文采较为出众的学生,教师急于培养更多写作人才,不经意就在写作要求上拔高,一次写作恨不得学生全面“开花”,恨不得所有学生突飞猛进。这种高期望,不亚于揠苗助长式教育,成效甚微,更会导致学生不愿写作,害怕写作。

3.评价缺失:教师主导评价机制

在习作教学中,评价机制单一,教师主导评价机制。现在习作的评价,更多在于初稿后的修改,教师在此阶段评价的关注点更多在于习作中的不足之处。不得不说,很多一线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不遗余力,几易其稿,不夸张地说,对于一些习作水平较弱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说是将他的作文“改头换面”了。这样的评价,难以让学生建立自信,而且会让一部分学生形成依赖。

三、探寻小学高段写人记叙文教学策略

回归教育本源,应强调学生是习作主体,通过同种形式赋能学生,真正唤醒他们的写作内生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在不断摸索合适的策略。

(一)拓荒开源——学生是主动体验者

不同于单纯的叙事类作文,写人叙事类作文还要求去挖掘人物的特点。学生接触的人多,但真要让他们写出与众不同处绝非易事。尤其是身边朝夕相处的亲人,太过熟悉反而更加无从下手。我以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依托节日,创生素材

既然太过平淡,不妨就给生活加点色彩,可能就会发现不同的精彩。每学期前制定习作计划时,会将这一年的重大节日梳理出来,看看可以以节日为背景,创生出哪些适切的素材。我将与人有关的节日进行了梳理,制定了活动的主题,形成了长程式的活动方案。在节日当天会让学生为特定的人群,用别样的方式进行人物再认识活动。例如我们在“父亲节”开展的“LOVE”行动,让学生向父亲表达爱,在充满仪式感的活动中去挖掘人物独特的一面,从而积累写作素材。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特殊经历——新冠疫情,我结合时事,让学生用云祝福的方式,献礼医护工作者,发现医者之美。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不单单是为习作而习作,在这里也有育人价值,放大活动育人价值,弱化只为写作的目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对习作的恐惧感。

2.转换视角,发掘素材

我们在读写人记叙文时,往往一些看似平淡的细节却更显情真。生活中也不是天天有节日,那在平淡的岁月中,就没有课写的素材了吗?不是的,只是我们欠缺了发掘素材的视角。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举动,也值得被珍视。我利用班主任之利,在晨会课上打造了一个小栏目“一日点赞”,就用几句话的形式,每天学生轮流来播报“让你心头一暖的人”。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形式去积累素材。

(二)化整为零——学生是点滴记录员

现在“米”有了,可是怎么煮,也是个难题。好题材,没有语言去组织表达,一样不是一篇好文章。锻造语言,锤炼写作技巧也很重要。而言语习得过程必然在平日的点滴积累,将各项训练点打散融入每日学习中,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1.落实言语积累,营造文雅语境

我认为,任何语言的学习,所处的语言环境至关重要。现在学生的习作中,为什么会出现大量口语化、网络化的表达,因为相较于书面化的语用环境,这些生活场、互联网世界学生接触更多,自然硬性深刻。很多牙牙学语的孩童看着电视就能说出新潮的词汇,这就是语言环境的影响力了。所以为了落实书面语言的积累环节,传统的美文阅读、摘抄,还是有必要的。为了激趣,我将传统的做法重新包装,在班里利用午间微课程开展一周一次“朗读者”比赛,用这些方式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2.专项练笔,逐个击破

学生在习作中要训练的点很多。一篇习作很难一步到位,所以专项的小练笔必不可少,这更有针对性,且耗时短,学生易于接受。部编版教材中就安排“同种意思的不同表达”这个训练点。我们就可以以此来拓展,给学生以情境,尝试用其他词代替“说”,完成小练笔。只有诸如此类的练笔不断充盈,学生才会慢慢进步。

(三)班报讲评——学生是美文鉴赏家

好的做法值得提倡,目前很多一线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都开始编辑发行班报。上面提到习作评价单一,我觉得班报的发行,也是开拓了多方评价的渠道,成效显著。

1.表彰优秀作文,激发写作兴趣

对于刊登班报的优秀作文,会有颁奖礼颁发证书,用仪式感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另外也能对其他同学起到激励作用。对于优秀的文章,需要大家赏析品读,作简要点评,在评价中让学生去发现写作密码。

2.扶助问题作文,同伴合作提升

对于问题作文,我们会以四人小组形式进行“会诊”,从文章结构、详略安排、是否切题、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优化,给出合理修改方案后进行修改。实践中发现学生更热衷于修改他人的作文,在修改过程中也是对写作技能提升的过程。

综上,习作教学任重道远,但也有法可循,我们需要营造快乐习作的氛围,让学生有自主参与的意愿,唤醒他们写作的内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