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诗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31
/ 2

让学生“爱上”诗歌

吕娅

绵阳市安州区桑枣镇中

摘要: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义务教育语文教学“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完成“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的任务。我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采用意境再现法、比较阅读法等力求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观体验,让学生从畏惧走向亲近,从冷淡走向热爱。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它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民族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象征。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把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融为一体,是最精炼最理想的人文教材。因为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悟的,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苏赫姆林斯基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义务教育语文教学“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完成“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的任务,为此,我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观体验,让学生从畏惧走向亲近,从冷淡走向热爱,让他们青春的眼睛在诗歌的熏陶下更加闪亮。

一、意境再现法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一文中写到“鉴赏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赋予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如果说艺术创作是自己的生命体验,借着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表现出来,那么艺术鉴赏就是运用联想将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体验”。意境再现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能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还能锻炼他们的联想想象能力。在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文字表达能力。

听一听

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的艺术形式更为直接、丰富、生动的感受。因此,在教学中若能恰当的引入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就会使他们的身心置身于乐曲所营造的特定情景中。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先播放著名歌手王菲演唱的这首歌,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通过歌声使学生体会到皓月当空、亲人远别、两地怀想、举杯遥祝的情景,让学伴随着婉转的音乐,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情感。学生一边欣赏音乐,一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很快就跟着旋律哼唱起来,在不知不觉中音乐的神韵和诗歌的美丽就已经根植于学生心中,远比教师的枯燥的分析和讲解要好得多。

(二)说一说

语文作为交际工具,要求语文老师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让他们把自己的阅读感悟准确地表达出来就需要对语言加工处理,这样就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和表达。例如教学《观刈麦》,因为乡镇初中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我首先请学生说说割麦子的场景,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把他们的生活作为教学资源,既使学生乐学,又使老师易教。课堂上许多学生都能说出农忙时割麦子的辛苦,特别对“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有切肤的体会,我就顺势引导学生从体会“蒸”字和“灼”字的用字之妙入手,深切领会农民劳作的艰辛,从而提出生活中要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又如在教学《夜雨寄北》时,请学生想象诗人的形象,有的说诗人睡在床上,听屋外沙沙夜雨,辗转反侧,思念家人;有的说诗人凭窗而立,见窗外密密飘洒的细雨,顿起乡愁;也有同学说诗人手持书卷,坐在桌旁,眼睛却望着外面,神情忧伤。不管怎样,同学们在合理想象的基础上,都再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为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三)画一画

古典诗歌讲究诗画合一,让学生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学习艺术手法。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请学生作画表现风卷茅屋或拄杖追茅或长夜沾湿的情景。学生热情很高,甚至运用漫画手法,在一幅题为《还我茅草来》的画中,一个顽童伸出舌头作调皮状,杜甫则伸长手,张大嘴,倚在拐杖上。这样既理解孩童的顽皮又体会诗人的年迈体衰,穷困潦倒,为理解诗人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打下了基础。以诗作画给学生们提供驰骋想像的机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爱上诗歌。

(四)写一写

教学活动是丰富多样的,语文课堂也应异彩纷呈。诗歌教学我也追求多样性。让学生动笔写也是很好的教学活动。不仅利于中考,也锻炼写作能力。如教学《浣溪沙》时让学生用散文的笔调写出词上片所描之景,有同学写到山下溪水清亮,潺潺流淌,如琴键上音符在林间跳跃,松树成林,小路蜿蜒,如舞带暂停。路上沙子干干净净,仿佛刚清洗过。傍晚牛毛般的细雨轻洒,两三声杜鹃的哀鸣分外清晰。学生写出清泉寺环境清幽,对诗歌进行自我体验再创造。文学熏陶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素养。

二、比较阅读法

如果说意境再现是感性认知,比较阅读则可让学生“更上一层楼”而“穷千里目”的理性分析

初中课本所选诗歌有许多内容相近,情感相似。教学时若能对比阅读,则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送别诗,但思想感情,艺术手法却各具风格。在初步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表现诗人情感的句子,前者“愁杀”,后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歌情感的理解也就容易了。在设问郑谷是如何表现愁的,王勃是如何表现旷达的,学生自然能找到写景的句子,前者用“扬子江”、“杨柳”、“离亭”、“风笛”营造凄苦哀怨的气氛;后者用“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则显得雄伟广阔,给人大气磅礴之感,自然与旷达的胸襟相符。

再如《采薇》和《十五从军征》,都表现士卒伤悲。但前者是归程漫漫,身心疲惫,抚今追昔悲从中来,后者归家后家人尽逝,家园荒凉破败,孤独凄苦而悲。让学生比较悲的不同,能调动思维,活跃课堂。

让学生爱上诗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寻,变机械记忆为主体体验,学生乐学,老师乐教,这样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袁行霈)

3.《文学教育下半月》(张家中 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