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梦背景下大学生征兵工作创新思路探析

/ 2

强军梦背景下大学生征兵工作创新思路探析

高俊晗 林可晨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广东省珠海市 519041

摘 要:当前我军正处于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高素质复合型士兵缺口大,大学生应征入伍是实现强军梦的战略举措。作为源头,高校大学生征兵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征兵工作情况总体良好,依然存在基层机构待充实;征兵工作热一时;宣传方式待创新;国防教育不精准等矛盾。本文聚焦当前大学生征兵工作遇到的困难,探讨在强军梦背后大学生征兵工作的创新思路,解决问题,为强军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关键字:强军梦;高校;大学生;征兵宣传

正文:

一、大学生参军入伍的意义

首先,大学生投身军营,是实现强军梦,助推强军事业的重要举措。抓好大学生征兵工作,对于提高兵员征集质量、强化兵员素质结构、提升部队作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当前,我军建设已进入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关键时期,我军信息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支撑。将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纳入到军队中来,顺应了我军信息化建设需要,也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了优质兵员保证。

其次,大学生携笔从戎是其锻炼成才的良好渠道。军队是革命的大熔炉,是青年学生发挥聪明才智的大舞台,是成才的好天地。经历过军旅生活锻炼的大学生无论在体魄上、思想上、经济上、个人技能上均会有丰厚收获。大学生参军入伍既锻炼坚强意志,又丰富人生阅历,还掌握专业技能。这种复合型人才,无论选择继续服役亦或退伍复员,国家均已出台相关政策予以优待,其职业生涯前景广阔。

二、当下高校征兵工作面临的矛盾

1、基层机构待充实

高校基层武装机构是征集大学生入伍工作的组织基础。目前,虽多数高校设立了基层武装部,但具体实践中,高校武装工作包括征兵工作多数由兼职人员负责[2]。 长此以往,高校武装部缺乏专门且长期从事征兵工作的专业化、专家化人才,征兵工作难以规范化并保持延续性。其次目前部分高校存在校武装部人员配备不足,人员短缺,人均工作量大,日常难以做实做细。某些需要精准对接的工作难以做实做细,工作效果不理想。

2、征兵工作热一时

2020年起国内实行一年两次征兵两次退役。在此之前,为一年一次征兵一次退役,“征兵季”主要聚焦七八九三个月,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点。然而,征兵时间的阶段性不代表征兵工作是阶段性工作。不少高校的武装部依旧抱着在征兵季领任务的心态,征兵季工作如火如荼,征兵时间结束相关工作立即冷却。这种忽冷忽热,缺乏制度化、延续性和远景规划的工作状态,难以保证征兵工作的质效。

3、宣传方式待创新

青春不止诗和远方,还有迷彩和钢枪。面向当下风华正茂的“00”后群体,宣传方式也当与时俱进。当前部分高校征兵宣传方式仍以传统的宣传栏、宣传横幅展示;发放宣传册,播放宣传片;召开宣讲会、动员会等为主。传统的宣传方式有其优势,但却愈发难以吸引“00”后大学生的目光并激发其积极性。高校基层武装机构对于新媒体、自媒体利用度不够,宣传方式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从军报国热情,宣传效果不理想。

4、国防教育不精准

“00后”大学生阳光自信、思维活跃善于创新,然而成长在物质充裕和平年代下的他们国防意识,忧患意识相对薄弱,入伍积极性并未得到充分调动。国防教育不精准,国防意识不强烈,倘若未能将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则参军入伍出发点更多从个人发展和经济利益上切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接受国防教育是每位大学生必尽的义务和责任。顶层设计好,关键在落实。然而当下部分高校存在国防教育形式在,质效低。国防教育不分年级,不看专业,未能做到因材施教和有的放矢,国防教育不够精准。

三、高校创新征兵工作的对策

1、充实高校基层武装机构

过去高校学生参军入伍集中在暑期进行,正值假期,师生放假离校,各职能部门仅留有少量人员值班,此时已出现征兵工作“挂空挡”现象。把选送大学生入伍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内容,作为接续教育工程,发挥好主阵地作用[3]。对此,各高校应加大对本校武装部的投入,加强其组织和制度建设,加大资源投入,特别是在人员保障上编配专职专业人员,做好日常培训,着力打造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专业化,专家化的征兵队伍。

2、将征兵工作常抓不懈

“二季征兵四季准备。高校应将征兵工作常抓不懈,将征兵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在日常工作稳步开展下,结合建党日、建军节、国庆日等重大节日,开展主题鲜明的征兵主题宣传活动,持之以恒且特色突出的推动征兵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应科学统筹征兵宣传工作,摒弃“一阵风”思维,变“一季征兵临时突击”为“两季征兵四季准备”,形成宣传教育常态化[4]。 征兵工作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办出特色,办出品牌。

3、让征兵宣传与时俱进

首先高校在征兵宣传内容和途径上要敢于创新,不但在教学楼、宿舍和食堂大屏幕滚动播出征兵公益宣传片;在校网校报、宣传栏“打广告”营造更具感召力的征兵氛围。更要在传统军训中,引入诸如“真人CS”这种互动性强、形式新颖且广受青年学生欢迎的的活动,让大学生竞技娱乐中,在团队比拼中,感受到国防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国防教育真正入心入脑。

高校要充分用好退役大学生这群“活教材”,树立先进“典型”,组织他们开展设点咨询、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部队的真实生活和军旅生涯对个人的意义,增强应征入伍的光荣感和自豪感[5]

3、筑国防教育有的放矢

正如要因材施教,国防教育的对象也当分类讨论,有的放矢。面向新生,着重以入学军训和军事理论课为平台开展国防教育。学校通过组建军事爱好者协会、国旗护卫队等军事类社团普及军事知识,营造爱军氛围,吸引青年学生加入其中培养军事兴趣。

针对二三年级学生,以就业指导课为依托,引导学生拓宽就业思路,将参军入伍,报效国家作为自身就业的渠道之一,鼓励学生携笔从戎,报效国家。国家始终对大学生征兵工作高度重视,针对大学生士兵退役考研考公、学历提升、就业服务等方面均给出的激励政策。学校要以就业指导课为平台将好的政策,传达好,讲解好。

面向毕业生,在学校举办的大型招聘会现场,均应开设征兵咨询专项展位,为学生提供面对面咨询。在招聘活动中开展诸如国旗护卫队表演,退伍校友交流会等现场互动活动,展示军人风采,凝聚榜样力量,吸引广大毕业生踊跃报名。

四、结语

携笔从戎筑长城,强军兴国担大任。大学生入伍使命光荣,其入伍前后的配套服务,学校更要全面保障,及时跟进,让学生感到便捷与温暖。入伍前,学校通过组织征兵宣讲会、征兵沙龙、国防教育报告会、专题答疑会等形式,将国家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参军入伍优惠政策及时准确的介绍给广大学生。入伍政策足够好,吸引力足够强,关键在宣传。在预报名学生手续准备,入伍体检,政治审查等环节学校应开辟绿色通过,一站式办理;在学生服役中,涉及到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等手续的办理,学校应安排专人及时完成对接;学生退伍后,涉及到复学手续办理,重新适应大学生活和融入班集体等环节,学校要形成辅导员、班主任和班干部三位一体的帮扶模式,帮助其顺利融洽的重回校园生活。

参考文献:

[1].抓好大学生征兵工作的对策思考[J].国防,2019(04):60-62.

[2].刘华锋.健全大学生征兵工作机制研究[J].国防,2019(04):63-65+88.

[3].张正军. 大学生征兵问题及对策[D].河南工业大学,2017.

[4]闵涛,李居铭.提高普通高校大学生征兵宣传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8,36(03):89-92.

[5]沈国俊.退役大学生群体助推高校国防教育探究——以福建某大学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2):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