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小练笔”,练就“大文章”——巧用课堂小练笔打通阅读和作文的壁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1
/ 2

用好“小练笔”,练就“大文章”——巧用课堂小练笔打通阅读和作文的壁垒

贺燕珍

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陈江五一小学 广东省惠州市

摘要:语文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而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更是需要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训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语文老师在开展课堂阅读教学时,应巧用课堂小练笔打通阅读和作文的壁垒。在平时的教学课程中,注重深挖教材中最重要的语言训练点,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有效的课堂小练笔,由内而外的延伸,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让学生“手写我心”,时刻关注身边发生的点滴小事,把自己的体验和经历用笔记录下来并学会和同学分享。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将“听、说、读、写”贯穿语文课堂的始终,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在“细”和“实”中一步步提升。

关键词: 小练笔 写作能力 读写结合

前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1]而课堂小练笔给学生提供了不拘形式易于表达和交流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把印象最深的、感受最深的、最新奇有趣的东西,用一段文字写下来。况且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词到句子和片段、由段到篇、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结合统编教材的特点,利用课堂微写作训练好写作的零件,进而能练就“大文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与此同时,很多语文老师的阅读教学和习作课基本上是分开的,使得读与写联系的不够紧密,因此笔者认为让课堂和课外接轨,让教材和生活相通显得尤为重要。特技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说过:“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

本文结合六年级统编教材的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课堂上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练笔,打通阅读和作文之间的壁垒,帮助学生发现的写作的小技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 看见价值,找准落点

想要发挥课堂小练笔的最大价值,使得课堂小练笔常态化,我们就要紧扣教材内容,深挖细掘课文中的写作技法、语言训练点,即找准课堂小练笔的着力点,备而无患,既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课文,又能让学生进行语言的运用,更好地内化和迁移课本内容,既懂得立足文本,又能跳出文本。“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才能让语文丰盈学生的心灵。

  1. 意犹未尽时,无中生有

“言有尽而意无穷”,六年级上册第14课《在柏林》 是一篇关于战争的小说。但文章至始至终没有描写战争的残酷和血腥,这篇文章主要围绕车厢里一对老夫妻和乘客的对话道出战争给人的身体和心灵造成的巨大伤害。 刚开始车厢里的人都以为这对老夫妇有问题,没想到他们却是深受战争残害的受害者,最后作者没有把众人的表现具体写出来,而是只留下了一句话:车厢里一篇寂静,静得可怕。文章到此戛然而止。这是经典式的留白,作者什么都没交代,却给读者留下了意犹未尽的想象空间。这样的结尾看似非常简单,却有丰富内涵,充满力量。小说结束了,但故事并没有结束,还在继续,老师在教学《在柏林》时,可以抓住这意犹未尽的结尾,抓住这样的留白点,用两个问句“战争还在继续,车厢将会带着老人通往怎样的命运呢?你期待什么?”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去思考战争给人带来的巨大创伤,有些身体的伤是可以通过时间愈合的,但留在心底的伤痕确是永久的。同时很多学生会带着对老人的同情,渴望与呼唤和平,但愿世界没有战争,让和平之花生根落地。美国作家奥莱尔就是在这种无声的演绎中呐喊和平的,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这种留白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去反思和呼唤和平。

教材上很多课文都采用了这种留白的方式结尾,这就是设置课堂小练笔的最佳切入点, 像《在柏林》这篇课文这样不动声色的结尾后面往往包含了一股更强大的力量,这需要老师在备课时,深入地思考,让那股在文章里没有爆发出来的深层含义通过课堂小练笔娓娓道出来,反而更有感染力。

  1. 于精彩之处,由内向外

于精彩之处,由内向外的仿写和迁移,是设置课堂小练笔的重要技法之一,可以信手拈来,随时可用,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就常用到,我们可以参照,比如六年级下册《匆匆》这篇课文的一题课后练习:对时间的流逝你有什么感触?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写下来。教材给出了课堂小练笔的训练点,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仿写和迁移对文本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的写作也有很大帮助,小学生写作技法的掌握很多是源于仿写。学生有“本”可参,便能做到灵活运用,外化于文,有“法”可依,内化于心,写起作文来自然就会流畅许多,写作的坡度也被降低。

  1. 与文本对话,有感而发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桥》这篇小说短小而精悍,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 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老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沉稳、果敢,帮助村民们跨越了死亡的生命桥。祭奠那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来了,村民们悲痛欲绝,此刻,老师可以趁机引导学生,让学生们置身现场,身临其境,问学生面对此时此景,想一想村民们会说些什么?随堂写下村民的肺腑之言。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找到情感的共鸣点,把老支书的形象融合在自己的言语中,把心中最想说的话表达出来,把老支书的精神品质,铭记于心。从而让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有共情才会有感悟。

“情以物迁,辞以情话”,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抒发自己的情感,就要让学生在阅读时读进去,与文本对话,再走出来,有感而发,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同时还有助于阅读教学过度到写作,学生的写作也自然会多了许多不一样的话题,而不仅仅是单元习作。

  1. 及时赏评,点播技法

关于作文,很多时候写不是关键,改才是关键,在开展课堂小练笔时,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走过场,应要让学生真正的掌握一定的写作技法,学生才能在日后的写作中得法于其外。如果学生的小练笔没有得到及时展示和赏评,老师不能及时地点拨技法,那么课堂小练笔就会成为课堂的摆设,毫无意义。

因此,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堂小练笔,一开始可以适当延长时间,但后面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10分钟内写出一段话,或者一个片段,写好后,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我在开展课堂小练笔时,一般是让学生的小练笔用投影仪投影出来,由写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们听,其他同学则跟着老师一起进行星级评价,比如用上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写得同学如果用上了其中一种写人物的方法,就给予一颗星的评价,用了两种写人的表达方法,就给予两颗星评价。还可以让学生边看边修改句子,想一想怎样写会更有味道。在这个评价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根据句子判断人物描写的方法是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还是语言描写等,获得写作的小技巧。

这样课堂的气氛不仅能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还被打开,做到既不脱离文本,又能跳出文本,写出有自己想法的片段,久而久之,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就会变得更加流畅。

三、结语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找准课文的落脚点,巧妙运用课堂小练笔打通阅读和习作之间的壁垒,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和积累有效的写作素材,让学生懂得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学生方能在门槛较低的课堂小练笔中,从点到面,从读到写,找到开启写作的密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出 语文课程标准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项飞 巧抓读写之点 妙架读写之桥——名师《伯牙绝弦》教学片段赏析 [J]. 江西教育:教学版(B),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