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进阶的《论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4
/ 3

基于学习进阶的《论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

王晓军

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100022

引导学生读整本书不易,读《论语》这样的语录式的文言文整本书更难。要破解这一难题,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至关重要。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学习进阶的规律,如何设计、开发“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才能凸显学习任务群的优势,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唤醒阅读动机,促使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的发展和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这是当下语文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课程改革的重心实现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的关键。

学习任务群通过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实现课程内容的横向整合;学习进阶关注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过程,着眼于课程内容的纵向整合。二者结合,有利于优化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路径,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基于学习进阶的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方法。基于课程统整的理念,兼顾兴趣与意义,可使学生乐读而不肤浅。下面的两个课例,围绕传统文化经典《论语》,在基于学习进阶的学习任务群设计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论语》问“孝”教学设计

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王晓军

一、教学背景分析

《论语》是儒家重要经典文献,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道德观念及政治主张等,对后世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孝”是孔子的重要思想,孝悌思想是“仁”的核心理念。在“孝”思想的滋润下,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孝”理念对家庭、社会乃至国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传承“孝”文化,发掘其当代意义,依然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本节课立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选取《论语》部分有关“孝”的语录,带领学生理解孔子“孝”的思想,拓展其他阅读材料,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学生的心灵。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中关于“孝”的文字表述。

2.理解“孝”的思想要义及历史传承。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孝”。

三、教学重点

理解“孝”的思想要义及历史传承。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孝。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白“孝”的原因

【学习背景材料】

教学材料1 《诗经·蓼莪》

教学材料2 《论语》中宰我和孔子谈论“孝”的文字

教学材料3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1、赏析《诗经·蓼莪》中画线语句,理解诗人对父母的思想情感。

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榖,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榖,我独不卒!

2、诵读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了解孝的传承。

仲尼,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二)研讨《论语》与“孝”相关的一些章节

【任务一】

1、阅读材料4至材料7,分别说出子女孝敬父母的不同表现。

教学材料4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教学材料5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教学材料6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教学材料7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阅读材料8,认识、分析、评价与“孝”相关的生活现象。

教学材料8

6月24日《北京晚报》报道,在朝阳区高碑店村的“孝悌园”,有一组“二十四孝”主题石雕。沿着通惠河边一路往西,所见到的第一个石雕就吓人一跳。只见一位古人抱着一个粪桶,脸上露出一副复杂的表情。旁边的解说牌刻着四个字:尝粪忧心。看过了“尝粪忧心”,往前走几步,就是“为母埋儿”。这是“二十四孝”中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讲的是东汉时的郭巨家贫,为了节省下口粮供养母亲,便要将三岁的儿子活埋。结果在挖坑的时候,郭巨挖到了一罐金子,从此一家人不再为口粮的问题发愁,郭巨本人也因为孝顺名满天下……在这个名为“为母埋儿”的雕塑中,郭巨手里拿着锄头,脚下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高度还原了故事场景。

【任务二】

阅读材料910,联系《陈情表》中相关语句,谈谈“孝”与政治的关系。

教学材料9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教学材料10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任务三】

1.孝顺父母,我们对于父母的言论是否要言听计从?讨论明确。

教学材料11 《孔子家语》 曾子耘瓜

教学材料12 子曰:“事父母几谏。”

2. 阅读材料13,请你评价当今社会“孝”之传承。

教学材料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三)拓展阅读,辨证思考,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材料14

《朝花夕拾》中鲁迅《二十四孝图》一文

《论语》之“礼”教学设计

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陈琛

一、教材分析

“礼”是孔子的重要主张之一,它是以“仁”为基础的,是人们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有利于提升个人的内外修养。促使人们行为不逾矩,人与人和谐相处。“礼”着重要求上级和老者首先做到守礼,以身作则,发挥榜样引领的作用,促使下级和年幼之人以礼相待上级和老者,有利于恢复和建立各种典章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构建国家良好的秩序。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论语》中有关“礼”的语录。

2.结合其他文本拓展阅读,理解“礼”的本质。

3.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

三、教学重点

结合其他文本拓展阅读,理解“礼”的本质。

四、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用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和孟僖子临终嘱咐儿子向孔子学“礼”两则故事导入,拓展阅读“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二)追本溯源,探求本质

【任务一】

阅读材料12,思考“礼”既然十分重要,为何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教学材料1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教学材料2

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孝子之重其亲也,慈亲之爱其子也,痛于肌骨,性也。所重所爱,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也,故有葬死之义。葬也者,藏也,慈亲孝子之所慎也。慎之者,以生人之心虑。……今世俗大乱,之主愈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为荣,节俭者以为陋,不以便死为故,而徒以生者之诽誉为务,此非慈亲孝子之心也。

——《吕氏春秋》

【任务二】

阅读教学材料3,思考弟子为什么对孔子都服丧三年?离开之时,仍旧哭或者再次留下来守丧?

结合教学材料3、阅读材料4,思考为什么孔子认为三年之丧如此重要?

教学材料3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史记·孔子世家》

教学材料4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

【任务三】阅读材料56,小组讨论鲁公是一个守礼之人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教学材料5

(鲁)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晋侯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对曰:“鲁侯焉知礼?”公曰:“何为?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无违者,何故不知?”对曰:“是仪也,不可谓礼。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羁,弗能用也。奸大国之盟,陵虐小国。利人之难,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于他。思莫在公,不图其终。为国君,难将及身,不恤其所。礼这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言善于礼,不亦远乎?”君子谓:“叔侯于是乎知礼。”

教学材料6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三)深入阅读,探究“礼”的作用

【任务四】对比阅读材料九和材料,为什么淳于髡与比干的下场差异这么大?结合材料78,说一说“礼”有何作用?

教学材料7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教学材料8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教学材料9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

——《史记·滑稽列传》

教学材料10 比干由于直言进谏惨遭剖心

【任务五】阅读材料1112,思考:1.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与“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任务六】结合材料11、材料12,思考为什么中山君为什么会有如此下场?

教学材料11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教学材料12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教学材料13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餐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

总结“礼”的本质和对个人、社会、国家的作用:

(1)情、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外在表现。

(2)礼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3)礼是对所有人的要求,特别是对上级、对长者,要求其守礼,发挥榜样作用,才能上行下效,营造一个和谐社会。

(4)礼有利于个人内外兼修;规范人的行为,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风气;建立“礼制”,有利于恢复和建立各种典章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国家有良好的秩序。

(四)学以致用

【任务七】请你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哪些礼我们需要遵守?并说明原因。

(五)拓展阅读

【任务八】回顾《祝福》,结合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小组探究“礼”与封建礼教的区别。

(1)封建礼教:主要是上级对下级的要求

“礼”:对所有人的要求,特别是对上级、对长者,由上级到下级。

(2)封建礼教:不以仁为基础,深刻理解封建礼教毒害人的特质。

“礼”:以仁为基础,营造和谐社会。

(六)延伸作业

请你结合“礼”和礼教的区别,阅读小说《竹林的故事》,分析三姑娘的形象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