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在中医儿科教学中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5
/ 2

读经典在中医儿科教学中的思考

蔡江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儿科,北京 100035

[摘要]读经典在中医儿科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读经典有益于学生提高临床思维,有助于临床实践,是历代中医培养的必经之路,是中医名家成才的共性规律。研究教学经典古籍的临床授课模式,整理合适的教材,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医儿科理论的认识,强化学生的中医思维,提高其临证的思辨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中医儿科教师经典学术修养,在课堂教学和临床实习中,融入经典教学,可提高学生继承传统医学的兴趣,领会传统中医的精髓,培养高层次中医儿科人才。

[关键词]经典;中医儿科;教学;思考

中医经典在中医学的起源、思维及传承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结晶。古人经过几个世纪的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古医籍,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医案等方面对儿科疾病进行了阐述。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1],运用中医药防治方法为手段,研究小儿的生长发育、预防保健以及疾病诊治的一门独具特色的临床医学学科[2],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课程,在高等中医院校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儿科不完全同于内科,小儿不仅仅是成人缩小版,由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3],其治疗和用药也与成人不同,其用药的选择也需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代谢特点,脏腑经络特点,服药方法等诸多方面。掌握中医儿科学这门课程的难度较高,我们在临床中必须针对儿科的特点进行授课。然而在现行的中医本科,甚至中医儿科研究生教育中,中医儿科经典学习都是缺失的。

学习中医典籍,是临床辨证论治的根本依据[4],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指南,更是继承创新的基础。

一、中医儿科教师自身的经典学术修养亟需提高。

教师在临床带教中,缺乏经典著作的讲解,导致学生不能从中医传统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体会该病的发生发展,最近的一个调查发现,81%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对经典知识的掌握不够,85%的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很少应用经典[5]。中医儿科教师的队伍虽没做过此项调查,但估计情况也不乐观。很多中医儿科青年教师自身对中医儿科经典就知之甚少,只是从教材中知道了六味地黄丸出自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了解了万全提出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生理特点[6],了解了儿童是“稚阴稚阳”之体,但是看过原著的屈指可数,较原汁原味的传统中医,仍是不同。另外,教师对经典的忽视,导致中医的基础理论在空谈,学生必定认识不足,或以死记硬背为主,缺乏真正地理解,思维也仅以课本或临床带教为依据,不能到更广阔的中医古籍中去,缺少探求知识的主观能动性,缺少总结升华知识点的能力,从而使得学习的后劲不足。只有教师对儿科经典深刻学习,才能深刻的理解和领会传统中医的精髓,发挥传统中医的魅力。才能更好的把这些传授给学生。所以,作为中医儿科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经典学术修养,广泛涉猎古代儿科专著。

二、中医儿科教学应融入经典学习。

中医儿科课堂教学是以《中医儿科学》的教材为主,虽然教材中每个章节也有部分经典内容的选读,但毕竟很少,学生们也很少去主动阅读。因此,在中医儿科学教学授课过程中,将古籍中对疾病的论述融入课堂教学,可以方便学生了解历代儿科名医大家的学术思想和临证思路,培养其综合运用理、法、方、药辨治疾病的能力。学术思想就是对一个名医家临床经验进行比较高层次总结与提炼的概念,基于临床实践,又高于临床实践,正是一代代先贤对中医临床的贡献,更是其后的先贤们对更早的先贤临床实践进行升华的结果。

三、中医儿科学生应自发主动研读经典,查阅文献。

中医儿科的教学应当鼓励研读四大经典和儿科经典著作,其中对儿科特有的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预后演变等等有详尽的论述。以学生自发的研读为主,当多读多思,以传统授课为辅。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7],教授学生如何查阅文献也是临床必修的科目。文献阅读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再学习的关键能力之一。网络文献、传统书籍、医学论坛中的资料均是文献阅读的优质来源。教师带领学生将临床常见疾病表现归纳,并鼓励学生在古代文献中按照病因、病机、四诊、辨证、治则、用药等几个方面进行分类和搜索原文,整理后学生交流、教师点评。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能力,并加深了理解,对临床疾病的认识也更为全面与客观,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经典,进一步对古籍的论述及观点加深理解是为了发扬光大传统理论,并服务于临床,以经典之方论治,有理有据,提高疗效。鼓励学生潜心阅读中医经典著作,有助于培养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有助于更好的临床思辨能力,值得推广。

四、中医儿科临床实习应与经典学习相结合。

大多数学生对儿科疾病的辨治,完全是来源于教材,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还会加一点自己的临床经验。中医儿科古籍中记载了大量的汤药方剂和儿科医案,可供学生精研。这些方药构思精巧,有的甚至单味起效,是历代医家多年临床总结的精华。此外,这些古籍医案具有简洁精炼、内涵丰富的优点,有的医案还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引人入胜。医案中所呈现的大医风范,高尚医德,也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生在儿科实习的临床过程中,将经典中的思想和医案与临床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继承传统医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提高临床遣方用药能力。

五、 总结与展望

经典著作的研读是临床实践的路径之一,建议在课堂中引入名老中医运用经典治疗小儿疾病的医案,训练中医辨证思维,拓展学生中医的思维层面[8]。经典结合医案进行分析是培养学生的中医诊疗的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临床教学中,应结合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讲授,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教学可采用经典学习与解决临床问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临床工作中,注重应用中医理论,培养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有助于开拓其临床思维以及提升运用经典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

纵观历史,各大医家莫不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或者“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是历代中医培养的基本功,是中医名家成才的共性规律之一。中医经典著作的研读在中医教学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研读经典有益于学生提高临床思维,有助于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蒋宏岩,蒋宇彤,蒋术一,等.《黄帝内经》与上古中医学的存在[J].中医学报,2018,33(6):1025-1029.

[2]张瑜,赵晓冬,许铖,等.基于团队的学习教学模式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科技视界,2018,(25):106.

[3]郭庆寅,张霞,丁樱,等.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探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23):144-146.

[4]周鸿飞.简论中医典籍的“碎片化”学习[J].中医临床研究,2016,8(33):14-15.

[5]杨文喆,项乐源.对中医经典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江苏中医药,2018,50(1):61-63.

[6]闫仲凯.论小儿五脏有余不足[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1):13-14.

[7]沈妮.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3):61.

[8]黄晓兰. 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名中医培养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