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教材的全球意识分析

/ 2

普通高中地理教材的全球意识分析

1.曾光中 2. 练县清

1.江西省吉安市第三中学 2.吉州区兴桥镇中心小学,江西 吉安 343000

摘要: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必然趋势,闭门造车思想及发展方式早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国家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不断涌现的各行各业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可靠的教育,可靠的教育首先是要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教育。我国当前的高中地理基础教育,将全球视野当成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非常注重对学生全球意识的教育与培养,以期能培养出具有全球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全球意识培养进行剖析,探索适合高中地理教学中全球意识培养的具体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 全球意识 分析

正文: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李吉均教授曾指出:“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是着眼于全局,着眼于全球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 全球变化、全球战略”的地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多次郑重指出:要把传统的地理学进一步“改造发展为全面服务于人类生存各种利益的大尺度思维模式的注重宏观研究的地理学”。

为了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现代人才,各国结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顺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加强了对各级地理教育教学的改革,尤其是对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国外全球意识培养起步早,自1945 年联合国将“了解他国文化以提升友好关系、学习人权知识以培育人类道德、学习联合国知识以理解国家国际系统”的内容放入成员国教育体系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纷纷将“全球意识”普及纳入本国基础教育。我国全球意识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翻译国外相关论著为主,进入21世纪后,我国全球意识培养得到重视,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要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王述华、兰州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师守祥2003年在《未来与发展》杂志《地理教育在学生全球化意识培养中的作用》中论述了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全球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为此,我结合自身地理教学经历,深刻挖掘普通高中地理教材,从地理这一学科角度,积极促进全球意识教育的推行,并以中国地图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教材必修1、必修2、必修3、选修3、选修6为教材模板,结合全球意识的内涵,将普通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全球意识从以下四角度进行剖析。

一、人类共同体意识

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受到地域条件和社会生产力的限制,人类群体地域性特别突出,人类共同体一般是通过共同的血缘、共同的利益、共同的信仰建立起来的,所形成的各个群体差异性明显,不同群体之间也存在竞争与分歧。直至今日,不同意识形态社会、不同国家之间,还依旧保存非常浓厚的分歧,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还在不断努力打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在现代社会,全球是统一的系统,相互依存是时代的趋势,人类应当打破藩篱,共同面对困扰人类的全球性问题。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给全世界人民上了深刻的一课。

通过分析高中地理教材不难发现,高中地理知识的宏观性和综合性特点明显,不管是自然环境对人还是人对自然环境,无不体现“全球”和“人类”的大视角。对于教材内容的处理,可充分利用宏观性的大视角来培养学生的人类整体意识,并通过局部区域典型案例的分析,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二关于社会经济内容中,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各地区之间需要各取所需、优势互补,人类之间要学会合作共享农业资源,形成全球一体的市场体系,保持农产品的自由健康流通,保障人类整体的持续发展。进行工业生产,要利用世界上不同区域的优势条件,加强区域合作,增强整体竞争力,推动世界的良性发展。



二、平等合作意识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世界各国逐渐成为一个密切联系整体的发展史。近代历史上,但部分发达国家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采用极端的方式进行扩张和掠夺,给弱小国家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极大阻碍了弱小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进入现代,国与国之间“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观念正日渐深入人心。全球日益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人类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各国的共同参与,“合作共赢”才是我们需要的理想方式,国与国之间需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管控分歧,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拓展各领域合作,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国际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很好的诠释了全球化时代我们的共处之道。

高中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部分的知识,从地理学的视角很好的展示了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将学习思维引导到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上来,倡导全球问题的解决要靠全人类的共同行动。对于教材的处理,可以通过知识迁移、综合运用,拓展学生的视野,形成对全球性问题科学的认知。 例如,必修二《人口的空间变化》一节,强调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处理好人口流动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挖掘人口迁移过程背后的文化交流与扩散,并结合具体现象加以展示,了解在全球化时代与人口流动相伴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三、全球环境意识

全球环境意识是全球意识的重要的内容,是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思考的产物,其形成变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人类社会早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处于人地关系初级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并进入了人地关系不协调阶段,人类主宰自然的思想空前强化,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大肆开发破坏;这一阶段,人类对自然的报复性开发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协调思想开始萌发;到了近代,人类更加重视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人地关系发展的主导思想,这也更说明树立全球环境意识的重要意义。

纵观高中地理教材,“人地关系”是贯穿地理学习的主线,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高中地理的重要理论基调,高中地理与全球生态意识相关的知识从“原理”到“现象”都能很好的体现出高中地理对生态的关注,可以从不同角度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全球环境意识。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侧重让学生从宏观视角了解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引导学生整体认知地球,启发他们对地球家园的认同感、责任感,树立人类共存的思想,使学生对地球产生人类文明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四、全球文化意识

全球化时代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各种文化交织、碰撞、融合、发展,文化隔离的局面已经被打破,我们身处在这样的时代,必然会感知到各种文化对我们带来的影响。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产生的基础和背景,是一定自然和人文条件下的产物,对待文化差异我们要摒弃歧视性的态度,学会包容和欣赏。全球化不是要追求文化的同一性,更不是主流文化吞并弱势文化,提倡文化多元性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也是多彩世界的必然。多元文化意识也是全球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掌握世界的多元文化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世界地理”部分开始,就介绍了大量世界各地区的人口、城市、民俗、宗教等知识,对学生了解世界的多种文化提供了很好的素材。高中地理知识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也更加突出文化的形成背景、文化发展开发,对文化发展历程也并不直接呈现,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挖掘,从自然和人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角度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姚远《高中地理教学中全球意识教育的研究》2014 年6月

2.何仕军、杨小燕《基于中学地理课堂的全球意识培养》,重庆与世界2018年第02期

3.仲慧敏《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中全球意识教育》,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 4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