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少数民族地区翻译人才培养的政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3
/ 2

基于少数民族地区翻译人才培养的政策研究

杰米拉 ·买买提明

新疆日报社 830002    

摘要:翻译工作是文化工作的一种,是指将某种语言文字以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体现了文化、思想、情感等的相互转换。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人与人之间产生交流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地区要想促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须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翻译人才培养活动。本文论述少数民族地区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出改革翻译人才培养战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构建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少数民族翻译人才翻译能力;完善翻译人才考核机制,提高翻译人才归属感的人才培养策略,望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提供实用型的应用性翻译人才。

关键词:少数民族;翻译人才;政策研究

一直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翻译工作发展步伐缓慢,成效较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在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逐步进入大众视野,丰富我国文化的多样性。为此,应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翻译人才培养工作,提高维吾尔语和汉语翻译水平,打破以往的翻译困境,展现本民族的个性特点和社会价值,提高本民族的人才竞争力,以翻译人才质量的提升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

1 少数民族地区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1 少数民族地区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地区的翻译人才培养工作和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维吾尔语和汉语的翻译工作是汉族文化和维吾尔族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够丰富维吾尔族的视野,也能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对维吾尔族文化体系的完善和适应时代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维吾尔语和汉语的翻译工作具有一定的语言技术,对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翻译人才培养。因此,在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发展过程中,需要培养大量的少数民族翻译人才,为文化的繁荣做出相应的贡献。

1.2 少数民族地区翻译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少数民族群众对汉语世界和中文文化的理解需要翻译人才发挥桥梁作用,进而能够更加便利地和汉语世界产生交流和发展。现今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社会对维汉翻译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提升。然而,我国所拥有的少数民族翻译储备人才和社会需求之间不相匹配,难以满足当地居民对维吾尔语和汉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并且,在实际的维汉翻译工作中,人才出现断层现象,缺乏新鲜血液的融入。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少数民族地区缺乏高级翻译人才,综合质量较高的翻译人才匮乏,以至于许多翻译工作迟迟无法找到与之相匹配的翻译人才。二是上个世纪所培养的一群资深少数民族翻译专家已经退出或者将要退出翻译工作岗位,但是却还没有能够接替他们工作的青年翻译人才出现,以至于少数民族翻译人才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三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文化在市场上争奇斗艳,人们受到世界各国文化的冲击,翻译的环境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种种因素的交织下,使得维吾尔语和汉语的翻译人才培养受到了一定的阻碍,部分翻译人才不愿留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翻译工作。这些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翻译人才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

2 少数民族地区翻译人才培养政策的研究

2.1 改革翻译人才培养战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社会发展中,各行各业都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少数民族地区也应该将翻译人才的培养工作提上日程。在人才培养层面,应该确定人才培养工作战略规划。首先,中共中央应该在国家层面确定少数民族翻译人才培养的整体战略规划,以便于能够在整个国家层面对整个人才培养进行方针政策的制定。因此,应该对少数民族地区翻译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研了解,便于能够迅速制定出一个关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同时,明确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政策和具体思路,准确把控设备和资金的投入。在这一过程中,应该确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翻译人才的需求现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原则,以便于充分体现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在少数民族地区翻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促进战略布局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少数民族翻译人才。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翻译人才的培养应该侧重于语言交流这一实践目标,以此实现语言的应用性。

2.2 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构建应用型翻译人才

现今,我国社会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提高经济发展的覆盖范围,应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翻译人才的培养。在少数民族翻译人才培养工作中,应该重视翻译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对重点语言和重点领域的少数民族翻译人才培养计划。对于应用作用较强,覆盖范围较广的领域,应该提高人才培养规模,确保这些少数民族翻译人才对自己所翻译的内容具有深刻认识和理解。为此,专业院校应该完善课程设计,提高教学内容的应用型,兼顾财政金融和时事政治等方面翻译人才培养,便于能够构建一支规模可观、实用性较强的少数民族地区翻译人才队伍。

2.3 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少数民族翻译人才翻译能力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活动,翻译人员在开展翻译过程中,常常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以及对汉语言敏感性。一旦翻译人员具备这种跨文化意识,就能避免因为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翻译工作并不仅仅只是将两种语言进行文化转化,还发挥着语言文化之间的纽带作用。因为,不同民族的文化脱生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具有不同特点。汉语言和维吾尔语是各自民族文化的载体,要想让维汉两族人民相互认知理解和进行文化交流,需要翻译人才通过跨文化学习,具备跨文化翻译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综合素养。既能够看到人类语言中的共性,又能看到不同文化在思维和行为方式上的个性,提高自身对文化差异性的敏感,以便于能够更好地处理翻译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避免文化误读和文化冲突带来翻译上的些许瑕疵。

2.4 完善翻译人才考核机制,提高翻译人才归属感

少数民族地区翻译人才培养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实双翻人才资格证考试人才考核机制。当今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民汉翻译中,维吾尔语水平级别测试和维汉翻译人员资格证考试等人才考评制度在日益完善,取得了可观的收效,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规模化的有效评价制度。如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根据地方特点,完善教学目标,不可一味效仿传统高校体制,应充分考虑现代市场发展需求,将维吾尔语水平等级程度、翻译资格证同毕业证书挂钩,保证培养一批基础知识过硬的翻译人才。用人单位应将步入工作岗位翻译人员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等级程度、翻译资格证同人才录用及职称考核相结合,使少数民族地区民汉翻译人才队伍培养建设更加公平公正,创造学无止境的工作氛围,进而形成日渐成熟有效的人才录用及考核机制,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翻译人才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归属感。

总结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语言和汉语言翻译人才培养期间,培养了大批的维汉翻译人才,解决了当前部分岗位人才需要。但是,全面型适用性和实用性人才培养力度还有上升空间,尚处在摸索阶段。地方、政府、高效和单位等应及时进行方案调整,多方联合共同培养高质量的少数民族翻译人才,使民汉翻译发展更加科学高效,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蓬勃发展和弘扬地方文化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余叶子,卜婧.民族地区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9, (09):106-108.

[2]泽珍.关于培养高层次少数民族翻译人才的思考[J].视界观,2020,(09):1-2.

[3]艾尔夏提.提高少数民族翻译人才培养的策略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9, (07):21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