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理论发展趋势对生涯辅导策略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4
/ 3

生涯理论发展趋势对生涯辅导策略的启示

蔡香花

延边大学 吉林 延边 133002


摘 要:生涯发展问题的关注和干预不仅涉及到个人的幸福,对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生涯辅导可以帮助个人积极建构生涯目标、开发和培养潜力和资源、学会应对各种障碍和困扰、实现美满幸福的人生。有效的生涯辅导必须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也要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生涯理论的发展趋势与时代的特征和需求息息相关,本文将对生涯理论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针对如何开展好生涯辅导进行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生涯理论;理论发展趋势;生涯辅导策略


生涯理论从Parsons(1909)提出特质因素理论为开端,随着时代的演进逐步建立了一些列生涯理论模型。迄今为止,这些理论相辅相成地为我们理解生涯发展过程、生涯规划和决策提供了坚实的依据。根据对生涯和生涯发展的观点带来转变性影响的程度来区分生涯理论的发展趋势,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关注职业选择,强调人职匹配

职业指导运动的先驱者Parsons(1909)提出的特质因素论时, 美国面临工业革命后新型职业的产生和青年人就业的问题。为了将所需人才安排在恰当的岗位、帮助人们找到符合自己的工作,Parsons提出特质因素论,强调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做出合理决策的重要性。 Parsons认为帮助个人做出最合适的职业选择需要充分了解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等个人特质,同时还需掌握职业相关条件和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做出个人与职业最匹配的选择。在Parsons的理论基础上建立的Holland(1959)的职业类型理论一直以来也是备受青睐的一个理论。Holland认为绝大多数的人可以被区分为六种性格类型之一,而职业环境也可以区分为六种。一个人寻求找到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技能、符合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的环境,而对自己的职业选择的满意与否取决于个人特征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因此,Holland强调人与环境的一致性。虽然对于一致性的观点,Holland在之后的研究过程中强调因个人和环境的复杂性,无法单一的进行连结,但Holland的理论仍然强调通过不同的方法收集认识自我和职业环境的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的作出人与职业的最合适的匹配在职业抉择上的重要性。Parsons和Holland的理论被评价为经典的生涯理论广泛应用在职业指导和教育,在选择职业发展方向并做出决策的过程中提供指导。Parsons与Holland的理论主要关注职业选择,且这种职业选择的背后有一个假设,即人的特质和职业环境具有稳定性。

二、关注生涯发展,强调发展阶段

Ginzberg和Super是以发展和变化的视角理解生涯问题的代表人物。Ginzberg(1951)认为职业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他提出从童年到青少年阶段的职业生涯发展可分为不考虑自身条件和外在需求,对职业完全处于不现实期待的幻想期;开始对职业好奇,并通过审视自己和职业角色进行学习和分类的尝试期;较客观的认识自身条件和职业要求,寻找合适的工作的现实期。Ginzberg最早提出职业发展观,但未考虑到青少年期之后以及进入职业后的生涯发展,而对此进行补充和拓展的理论就是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Super(1953)从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将一个人一生中的生涯发展分为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且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生涯发展目标和任务。之后Super又进一步更新其理论模型提出生涯彩虹图来描述人的生涯发展与人生的主要角色的交互作用。人在人生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发展需求,而这种需求与该阶段需要承担的特定角色密不可分,因此为了提供有效的生涯辅导必须先要了解到个人所处的发展阶段及所属阶段的任务和挑战。Ginzberg和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拓宽了人职匹配理论将职业选择看成单一事件的观点,强调生涯发展不仅包括循环的职业选择,还包括职业选择之外的很多生涯决定。但是Ginzberg和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更多的关注个人内在因素,虽然生涯角色的概念考虑到了一定的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但未能充分说明个人及环境的多变性问题。


三、关注不确定性,强调生涯适应力

堪称后现代生涯理论的建构主义生涯理论、偶然学习理论(happenstance learning theory)、混沌生涯理论(The Chaos Theory of Careers) 共同关注生涯发展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Savickas(2005)的建构主义生涯理论关注21世纪以来社会和职业环境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强调个人对生涯及生涯抉择赋予的私人意义。认为应对环境的威胁和变化,在适应环境变化的同时,个人需要积极建构自我,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Krumboltz(2009)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主张偶然性和学习在人的生涯发展中的重要性。Krumboltz认为人在一生中偶然因素是无法预测也不可避免的,因此经典生涯理论强调的基于理性和合理性的抉择将无法实现。个人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积极提升应对偶然因素导致的变化的能力。Bright & Prayor(2005)的混沌生涯理论将个人和环境理解为一种动态、开放、及其复杂的系统。其影响因素也是复杂多变的,似乎并无关联的事件间的冲突也会造成不可预测的巨大的变化。因此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展的生涯具有复杂性、偶然性、易变性、建构性,生涯辅导可以帮助个人在持续的变化中作出最合适的预测(Suitable prediction),但也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后现代主义理论揭示在充满不确定性和多变性的当今时代,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将在生涯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四、关注多样性,强调社会文化背景

绝大多数生涯理论建立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强调生涯取决于个人的主观的努力,对此有些学者针对生涯理论是否对其他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个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和少数人种也有较强的说明力感到质疑(Hartung,2002; Richardson 2012)。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会受到文化背景、社会阶层、经济状况、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即使有生涯目标和期待,在决策和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障碍。社会认知生涯理论(SCCT; Lent et al.,1994)关注性别、民族、障碍、支持等社会和情境因素与自我效能感、结果期待、兴趣、目标等认知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个人生涯决策的影响。因此社会认知生涯理论被评价为最适合于解释不同的种族和民族的生涯发展和抉择。但也有学者认为社会认知理论未能充分考虑到个人所处的外在环境多样性问题 (Leong & Gupta,2008)。在这个问题上,值得关注的新型理论之一的工作心理理论(Psychology of Working Theory; Duffy et al.,2016)。工作心理理论认为因性别、种族或民族、性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处于边缘化(marginalization)的群体,生涯满足感来源于可以找到符合兴趣、性格、效能感等个人内在因素和经济、关系、环境等因素的合宜的工作(decent work)。而所谓合宜的工作未必会像主流群体所追求的那样一应俱全,或许即使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的工作对于某些群体而言是心满意足的。近年来学术界也越来越关注特殊人群在生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如女性、障碍人群和少数民族生涯发展。

上述理论发展趋势揭示生涯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更新和拓展其视角。可以看出生涯理论从关注职业的选择发展到采用终身生涯观点、从稳定的人职匹配论发展到强调在不稳定中积极适应的重要性、从关注以主流群体为对象的共性研究转向关注多样性和差异性。而这种研究趋势也反映了过去和当今时代的特点和需求。如今,为使生涯辅导更加有效地实施,有必要根据理论变化趋势重新思考和规划生涯辅导策略。为此,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今后生涯辅导方面的建议。

第一, 人职匹配理论为依据的生涯辅导适用于面对生涯抉择的群体。人职匹配理论强调的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并作出两者最为匹配的选择,对于需要作出生涯决策或职业选择的对象提供比较清晰地蓝图。因此针对面临大学及专业选择的高三学生、临近毕业需要作出职业规划的大学生,需要就业或重新择业的群体来说非常适用。主要是通过探索和了解自我的量表、活动、咨询帮助个体充分把握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等信息,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个人学习和收集具体职业或职业环境相关信息,衡量个人条件和职业的要求后选择最合适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被辅导对象是否对自己有充分且客观的评价,对预选职业及相关信息有准确的了解将对职业选择的满意度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二,生涯辅导要充分考虑个人所处生涯发展阶段。个人生涯的发展包括职业发展,但其关注点远远超出职业问题,强调贯穿个人一生的各种决策和相关过程,因此生涯辅导需要与职业指导或辅导区分开。生涯辅导涉及到人生全过程中如何根据个人身心发展特征及需求顺利完成各阶段的发展任务。有效的生涯辅导应根据辅导对象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阶段提供相应的引导和教育,如小学阶段应关注学生的生涯意识问题、初高中阶段增进学生对自我和职业环境的理解,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大学阶段就需要关注如何规划和应对毕业后的职业与生涯决策问题、而步入社会的个人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协调和适应各种生涯角色。

第三,生涯辅导的中心点应放在培养感知变化的敏感性及生涯适应力。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现代社会带来了无数的可能性和挑战,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因此经典生涯理论强调的了解现状,预测未来,设定计划,合理规划未来的生涯指导方式已经无法跟进时代的步伐。如今的生涯教育应该正视时代和环境的要求,帮助个人关注和接纳生涯发展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稳定性,为应对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和挑战做准备。为此,生涯辅导师要引导和协助辅导对象积极发掘并发挥个人和内外在的优势和资源,提高生涯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

第四,对于特殊群体,需要充分考虑其社会文化背景因素。生涯辅导的对象因性别、年龄、学历、民族、成长背景、社会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生涯目标、职业抱负、人生角色、发展问题、职业障碍等方面存在诸多的差异。尤其与社会主流群体存在差异的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特殊障碍人群在生涯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挑战和屏障超出现有理论涉及到的观点。因此作为生涯辅导师,面对特殊群体应谨慎考虑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对个人生涯发展的影响,帮助个人充分理解和反思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并带着敏感性觉察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阻碍因素,鼓励和支持辅导对象解决和突破局限性,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生涯目标。

参考文献:

  1. Bright, J. E. H. & Pryor, R. G. L. The chaos theory of careers: A user's guide[J].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05, 53:291-305.

  2. Duffy, R. D., Blustein, D. L., Diemer, M. A., & Autin, K. L. The psychology of working theory[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16, 63(2):127-148.

  3. Ginzberg, E., Ginzberg, S., Axelrad, S., Herma, J. Occupational Choice: An Approach To A General Theory [M]. New York: Columbina University Press, 1951.

  4. Hartung, P. J. Cultural context in career theory and practice: Role salience and values[J].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02, 51(1):12-25.

  5. Holland, J. L. A Theory of Vocational Choice[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ychology,1959,(6):35-45.

  6. Krumboltz, J. D. The Happenstance Learning Theory[J].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2009, 17(2):135-154.

  7. Lent, R. W., Brown, S. D., & Hackett, G. Toward a unifying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career and academic interest, choice, and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94, 45(1):79-122.

  8. Leong, F. T. L., & Gupta, A. Theories in cross-cultural contexts[M].// J. Athanasou & R. Van Esbroeck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areer guidance.New York, NY: Springer, 2008:227–248.

  9. Parsons, F. Choosing a vo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M]. 1909.

  10. Richardson, M. S. A critique of career discourse practices[M]. // P. Mcllveen & D. E. Schultheiss (Eds.), Social constructionism in vo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areer development. Rotterdam: Sense Publishers,2012:87–104.

  11. Savickas, M, L.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areer construction[M]. S. D. Brown & Lent (Ed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 Put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work. Hoboken, NJ: Wiley, 2005:147-183.

  12. Super, D. E. A theory of vocational development[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53, 8(5):185-190.

作者简介: 蔡香花(1985),女,朝鲜族,吉林延边人,讲师,教育学(教育咨询)博士

单位: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生涯发展与规划,心理辅导与咨询效果,跨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