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跨区域同步教学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7
/ 2

职业教育跨区域同步教学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赵民惠

齐鲁理工学院 山东曲阜 273100





  [摘 要]高等院校跨区域同步教学是一个新课题。为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高等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学生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并推动学生积极面向外就业,进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跨区域职业教育培养,并对跨区域同步教学跨区域同步混合教学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模式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高等院校,跨区域,跨区域同步混合教学,同步教学 



  一、我国高校跨区域同步混合教学培养的概况

  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也逐渐认识到开放办学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位于同一城市或地区的几所院校为了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宽办学途径、提高办学水平,依托地区优势联合开展了双学位和专业选修跨校联合培养,有的根据自身需要成立了职教集团,也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效。但因为诸多原因,目前还没有形成开放型的办学格局,各高等院校在跨区域同步混合教学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

  二、高等专业跨区域职业教育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一)高等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跨区域职业教育培养的内涵

  跨区域职业教育培养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沟通能力、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又提升了学院高等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能力。通过两校的联合办学,不断积累跨区域同步教学培养和就业工作模式的经验,为今后进一步扩大联合培养模式的合作院校数量、专业数量和学生规模,探索职业院校与内地职业院校联合办学,为联合培养本科层次应用技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补齐院校在学生技能培养方面的短板和推动学生内地就业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高等专业跨区域职业教育培养的实施方案

  1.校内教学。学生赴外地开展为期半年的校内教学和成绩评定,教学计划根据双方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商议决定,教学内容主要以专业核心技能和岗位职业素养培养与训练为主。学院负责教师选派、教材征订、耗材、考试管理、成绩评定等工作,学院负责该班学生前续课程的重修补考、学分转换与认定及考试成绩的管理和毕业资格审查。

2.顶(跟)岗实习。由学院统一安排该批学生顶(跟)岗实习企业,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并负责安排实习双指导教师(企业和学校各一名)和学生管理人员(学院派遣)。   

3.就业推荐。由学院负责对该班学生进行自治区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宣讲特别是对内地就业政策的精细解读,由学院与学院共同做好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指导与服务,对愿意在内地就业的学生,由学院根據本校就业工作安排,并为每名学生提供不少于3个岗位。

  (三)高等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跨区域职业教育培养有序运行的管理机制

  按照双方的协议框架,2所学校联合成立以各校主要领导为组长,各校教务处、学工处、相关系部负责人组成的跨区域联合培养项目领导小组。项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监督及协调,审定相关保障制度及措施。项目领导小组制定了《学院与学院同步教学工作实施方案》,内容包括总则、管理机构与管理职责、教师选聘与管理、教材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监控等。领导小组下设服务保障、学生教育管理、教学工作3个工作组。服务保障组对领导小组安排部署的宏观层面及重大工作进行沟通协调,落实领导小组对过程管理与经验总结、突发事件处理等具体事宜;学生教育管理组共同商定学生教育管理与第二课堂实施方案及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学生奖励与资助、党团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测评等工作管理,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内地生活适应情况和动态监管,校外教育类参观考察审核与监控,学生往返管理,学生就业期间的跟踪管理,日报告制度、月报告制度的督查,突发事件处理等具体事宜;教学工作组组共同商定联合培养人才方案、教学计划、顶(跟)岗实习方案等工作。

  三、高等院校跨区域职业教育培养进一步完善与拓展的思考

  (一)强化科学、规范、合理的联合培养长效运行机制

  高等院校跨区域同步教学是一个新课题,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办学水平、教学资源、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存在着一定差异,而联合培养工作需要涉及相关学校的许多管理部门,因此,建立一种科学、规范、合理的长效运行机制关系到跨区域同步混合教学培养能否长久展开和推广。首先,实施统一的顶层设计与综合协调,保障各环节的高度衔接,在培养设计、教育管理、过程反馈等环节加强沟通,建立起贯穿“选拔、控制、监督、反馈”过程的联合培养质量管控体系,对培养过程和后续就业进行监测与反馈,不断优化联合培养方案。其次,在制度层面上完善联合培养制度,对联合培养的宗旨、性质、组织、职责与权利等做出规定,保障联合培养发展的方向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再次,通过专题会议、教师互访、师生见面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联合培养过程中的意见与建议,研讨解决培养中的重要议题,形成共同决策的平台,促进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确化,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常态化的交流制度。最后,强化保障措施,协同做好学生的安全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学生学会在内地生活、学会创新、学会心理调适、学会就业,并通过开展民族文化交流、联谊,发挥优秀分子的积极作用,扩大联合培养的后续影响。

  (二)构建块区域同步混合教学的多元化协同培养人才模式

  按照确立的培养目标,逐步根据职业岗位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以及两校的实际情况和行业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体系,深化两校已建立的跨区域同步混合教学培养合作,从专业理论、岗位能力与职业素养等方面,积极整合校校、校企双方的优质资源,建立配套的科学评价标准和和保障措施,确保教学活动有序开展,保证各环节培养质量,突出对学生的专业化、个性化、多样性、职业化、实践性及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形成以跨区域同步混合教学培养模式为切入点,由两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可操作性强的发展性、复合型、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方案,逐步建立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确实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效培养符合新时代和内地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校际协同构建一体化课程结构体系

  课程体系的架构是一个系统工程,对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职业岗位标准、技术领域要求、区域的差异性和学校自身的适应性进行深入分析之后,由双方专业教师协同教研,形成清晰的教研路径,建立综合化、一体化、多元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制定出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高职教育目标的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避免教学内容重叠和断层,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效益,便于帮助学生形成综合能力,使得学生获得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型的教学指导,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与反思。

  (四)协同教研构建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渠道

  通过校校和校企深度合作开发和协同教研的方式,优化课程对接,并将现代产业最新应用的新技术、新手段、新装备和先进运营管理模式融合到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进行与用人企业岗位技能对接的培训,并以网络技术运用为手段,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整合,建设专业特色网络课程群,以及适应和内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构建开放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

  (五)建立长效师资协同培养联盟

  以联合培养为契机,通过名师、骨干教师联合申报教科研课题和社会服务项目,建立跨院校的教科研团队和专业研究所,共同提升合作院校彼此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通过共同编写专业教材,促进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共同培训技能比赛的选手,扎实提升高等院校学生和教师的实训水平,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帮带青年教师和分享成功教学经验,着力提升合作学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形成高素质复合型师资队伍。通过交流学习、挂职锻炼等方式,让双方青年教师拥有跨区域、跨校园、跨文化的经历。同时开展中长期师资联合培养、师资互派互聘,依托内地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实现“四方”联动的一体化师资培养模式,打造师资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体系架构与发展路向[J]. 梁成艾,喻丽. 现代教育管理. 2015(10)

[2]“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人力资源需求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综述[J]. 郜玉艳,梁成艾. 职教论坛. 2013(13)

[3]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河南职业教育发展探析[J]. 王玉芳. 教育与职业. 2012(26)

[4]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余长江.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4)

作者信息:赵民惠,(1975-11),女,山东鄄城人,齐鲁理工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教学、思政教育。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跨区域同步教学对教育生态的重构研究” DCA190331)中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