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8
/ 2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 物理教学中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

黄秋云

湖南临澧县第一中学

【摘要】“思之不慎,行而失当”。反思是个体成熟的标志。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洞察问题的本质,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诱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高中物理;反思意识;意识培养;教学策略 

   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是认识的再认识,是对思维的思维。有学者对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高中生学习物理时,经常进行反思活动的极少,解题几乎是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全部,而学生解决物理问题时,兴奋点也往往只是答案,一旦求得结果,便忘乎所以,没有反思思维过程和问题解决的多样性。正是缺乏这种反思意识,学生学习物理时,囫囵吞枣,机械模仿,没有很好地体验物理学之精髓——物理重要思想和方法,也因为过分依赖例题模仿解题,因而产生思维定势,抑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针对上述情况,新课改背景下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洞察问题的本质,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诱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

一、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

   1、设疑引思。学贵有疑,有疑则思,有思定进。要引起学生的反思活动,就应有引起反思的导火索———疑难。

   (1)在生活实例中设疑。联系实际,通过分析、比较某种观点和看法与已知事实现象或新实验事实是否矛盾,提出疑难。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伽利略发现的事实并不是这样,因此提出问题。

   (2)逻辑推理产生问题。即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或者证明某些观点的错误性。如伽利略在研究落体运动时,就进行过一个比较经典的逻辑推理:如果拿一个重物M和一个轻物m从同一高度出同时释放,使它们自由下落,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重物应该比轻物先落地;若将M和m捆在一起让其下落,它们的总质量将比任一物体的质量都大,所以它们将落的更快,但因为m比M落的慢些,将它们捆在一起时,m将牵制M,使M的下落速度变慢,这与重物先落地,轻物后落地的结论是相互矛盾的,故证明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是错误的。

   (3)追因求果产生疑问。引导学生经常追问物理概念为什么这样定义?物理规律如何得来?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做物理习题做错时更要问为什么会做错?发现物理现象时经常发问原因是什么?

   (4)变换条件产生质疑。物理规律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要经常变换条件寻求物理规律的不同表达式,经常思考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

   2.鼓励争论,激活反思。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的课堂场景能提供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有利于树立创造信心,牵动创造思维。另一方面,学生群体的最大特点是互补性。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就会在相互研讨、争论的环境中激活反思活动。因此,教师应努力建立“情绪场”,营造良好的气氛,鼓励学生发表己见,提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思考。如《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中,有学生提出:教材对定律的叙述中“如果没有摩擦和介质阻力”是多余的,“物体仅发生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已包含了这个条件。

   3.激发学生批判性与创造性地读书。常规性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叙述把几千年来前人总结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常把这些结论视作权威、绝对真理而应用,对这些结论从未产生怀疑,当然也就丧失了反思的动机。我们要让学生带着能发现新答案、提出新观点、探讨新方法的目的去读书,即进行批判性与创造性读书,鼓励学生不要盲目迷信书本,敢于探索,大胆设想,勇于创新。批判性与创造性读书,主要是指读书过程中,对某一问题,不局限于书本上的某种观点和方法解答,而是能从不同观点和新颖的思维方式解决同一问题。或者是对某一问题变换延伸,探索出相似性、相关性、相反性的新问题。

   二、培养学生反思意识的教学策略

   1.诱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杜威指出,反思活动是“由于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困惑而引起的探究行为”。要引起学生的反思动机,就必须充分暴露客体(物理现象)与主体(学生)认知结构的矛盾,“使个人对认识扭曲有清醒的自我意识”。通过诱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身临物理情境之中,充分展示物理过程和思维过程,产生“发人深省”的东西,促进学生的再思维。如在《单摆》教学中,研究“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时,先让学生猜测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可能提出:与摆球的质量、摆线的长度、振幅的大小等有关)。再用控制变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逐一验证,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要把学生学习的过程看做是探究的过程。

   2.反思结论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得出。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思维障碍,往往要经过苦思瞑想才能走出思维的死胡同。因此,经过探究得出结论后,应引导学生反思思维过程、结论形成过程、结论的适用条件,理清思路,逐步建立物理模型。如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时,应让学生反思:羽毛在真空管中的下落和在空气中的下落条件上有什么区别,从而得出我们物理学中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落体运动”和我们生活中的“落体运动”区别在什么地方,进一步反思,研究物理问题时,条件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一样。

3.反思条件发生改变时,结论将如何变化。《单摆》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反思:单摆所处环境改变时,如将单摆放于以加速度a加速或减速上升的升降机中,其周期将如何改变?如将单摆移到高度a的高山上,其周期又如何改变?摆球带电,悬线绝缘,在垂直摆球摆动平面的方向加一匀强磁场,其周期又如何变化?而在进行《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时,可让学生思考,如果不仅是重力或弹力做功,还有其他力做功,结论如何改变?(其实就是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这样不仅能促成反思形成习惯,也能拓展思维,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4.反思问题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无论是定律教学还是习题教学,不要满足于单一思路、单一方法,应从不同的角度寻求其它可能的论证方法或解题方法,这不仅利于加深对该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有利于促进思维的发散,也是创新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在“研究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类问题时,可以用“动力学”的方法解决,用“动能定理”解决,还可以用“动量定理”解决,学生在分别学会了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之后,应该让学生反思总结,用每一种方法解决问题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分别有什么优缺点,分别在什么条件下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更简洁,更方便,在以后的解题中怎样选择方法和途径。

   总之,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将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纳入物理教学,有助于使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实质;使学生捕捉到有用的观念和思想,从而为有创造性的完成其他任务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牛雅萍;;高中学生物理反思性学习能力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文庆;;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反思能力的理论与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