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劳动教育这本“经”——浅谈小学劳动教育的意义及有效实施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8
/ 4

“念”好劳动教育这本“经” ——浅谈小学劳动教育的意义及有效 实施策略

陈梅蓉

浙江省东阳市千祥镇三联小学 322124

【内容摘要】

劳动教育不仅可使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的良好风尚蔚然成风,而且直接关系个体的发展,关系他人和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是本好“经”,如何有效实施才是关键。本文将从“劳动教育对小学生的意义和价值”和“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两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劳动教育 意义和价值 实施策略 课程化 生活化 家校合作


一百多年前,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家就提出,劳动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要跟劳动相结合。可是曾几何时,劳动教育在教育舞台上渐渐销声匿迹,学校重成绩,轻劳动,家长更重视成绩,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只要把书读好,其它活不用你干。”社会上也形成一股轻视劳动者,不珍惜劳动成果的不良世风。近年来,素质教育代替了应试教育,新劳动教育又渐渐走进校园。《劳动与技术》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一。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共同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了响应国家的教育方针,各学校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新劳动教育,长期缺席的劳动教育终于回到了“五育并举”的队伍中来。但轰轰烈烈的劳动教育怎样落到实处,新劳动教育的“新”体现在哪里?仍然是我们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我们要明白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从思想上重视劳动教育;其次要探究如何有效实施的策略,让劳动教育真正贯穿学生的童年生活。

  1. 明确劳动教育对小学生的意义和价值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那么,何为劳动教育?《教师百科辞典》将劳动教育界定为:“劳动教育就是向受教育者传播劳动知识技能,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感。”劳动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特定的劳动达成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知识和劳动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劳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价值。

  1. 劳动教育能使学生了解劳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长期以来,人们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影响,对劳动持有狭隘的偏见,认为劳动者,特别是体力劳动者是社会上最没出息的群体,从事体力劳动是最无奈的选择。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学生也形成了“鄙视劳动、轻视劳动者”的错误劳动观。他们一边念着“劳动最光荣”的口号,一边对清洁工、农民等普通劳动者嗤之以鼻。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没有历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劳动,又怎能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劳动教育能使学生了解劳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劳动,才能真正体会到劳动的重要性,才会明白平时的衣食住行,哪一样都离不开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就拿踩踏草坪来说,不管哪个花坛、草坪,都会插上类似“小草有生命,足下请留情”的广告牌,可是总有一些顽皮的孩子视若无睹,恣意践踏,尤其是高年级的同学,屡教屡犯。今年春天,学校准备重铺草坪,并把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五六年级的学生来完成。学生们干劲十足,圆满完成了任务,奇怪的是,从此,再也看不到践踏草坪的现象了。私下采访班里几个调皮鬼,是什么让他们“改过自新”了,答曰:“劳动”,说自己辛辛苦苦冒着风雨(铺草坪那天下着小雨)铺好的草坪怎么舍得踩坏呢?这就是劳动教育的成果,比老师的三令五申有用得多。学生不仅学会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还会由己及人,慢慢地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如来到野外,再也不乱跑乱跳了,走在田间都是小心翼翼的。

  1. 劳动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还能发扬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劳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力,创造力。正像他创编的那首《手脑相长歌》:“人生两个宝,双手大脑。动脑不动手,快要被打倒。动手不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学生在参与学校或家庭劳动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体力劳动,而是手脑并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是学生的个性化的创造行为。如我校在给小山坡铺轮胎路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学生从轮胎路的设计、搬运、铺设到加固,无不体现出学生的创造力。变废为宝,用旧轮胎铺路,是学生的创意设计,既美观又节约修路成本,而且还可以由学生来完成修路工程。在搬运轮胎的过程中,对一个个沉重的轮胎,学生并没有使用蛮力,而是发挥聪明才智,利用轮胎圆形会滚动的原理,一个个滚到山坡上。在修筑轮胎路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提高了劳动能力,还用聪明的大脑去思考,提高了创新能力,最终完成了轮胎路的修筑工作。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为学校建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1. 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化幸福的基础。”确实如此,近年来,校园里打架斗殴和自杀自残现象日趋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学校在升学率的高压之下,重智力教育,轻劳动教育,脑力劳动过度,体力劳动不足,学生长期绷着学习成绩这根弦,心理压力过大,心里烦恼无处发泄,于是就出现了打架斗殴或自杀自残等极端现象。我们常说劳逸结合,其实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也要相结合。在忙碌的学习之余,暂时放下学习的压力,投身到某一项劳动活动中,会让学生身心放松。学习的压力,生活的烦恼也在汗水的洗礼下消失殆尽,通过劳动的发泄也许比在心理健康室纯粹的发泄更有效、更有意义。学生之所以打架斗殴,大多是精力过剩,没事找事,如果把这些精力花到劳动中,就没时间想着打架了。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都可以成为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磨练出顽强的生命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此外,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还会获得自我价值的存在感和确认感,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从而进行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不是很好,音体美也没什么特长的学生,他们无法从其他“四育”中得到肯定和满足,找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却可以在劳动中让自己的生命之花绽放。从这意义上来说,适宜的劳动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抗挫能力,让学生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促进道德和精神的健康发展。

  1. 如何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

从劳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可以明白,劳动教育确实是一本好“经”。如何有效开展,让这本“经”落到实处,确是关键。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在2015年制定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实施要求:(一)统筹课程设置。(二)统筹课时安排。(三)统筹学科融合。(四)统筹家校共育。(五)统筹成果要求。(六)强化评价结果使用。根据《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的要求,结合我校三年来劳动教育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要想劳动教育有效开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老师和家长的旧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要想劳动教育有效开展,首先必须更新劳动观。不但要更新学生的,更要更新老师和家长的固有观念。如果老师和家长还是只重视成绩,忽视劳动,那么不管是学校劳动还是家庭劳动都是形式主义,这样的劳动教育是无法落到实处的,当然也是无效的。只有老师和家长真正意识到劳动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才能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孩子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因此,我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求老师带头劳动,不管是铺草坪还是种花栽树,甚至在班里自留地里种菜,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不是双手插口袋的旁观者,而是主动参与的劳动者。老师与学生一起参加到劳动实践活动中,一起经受汗水的洗礼,一起分享劳动的快乐。在师生共同劳动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劳动不再是惩罚的一种手段,而是一项伟大而光荣的任务。“劳动最光荣”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从心底深处由然而生的自豪感。

(二)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化建设,提高劳动教育效能。

为了使劳动教育在校园中落地生根,学校应以课程为重要载体,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化建设,以此提高劳动教育效能。

1.学校要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学校要统筹课程设置,统筹课时安排,不让它有名无实,被其他课挤占。

2.充分挖掘当地和本校的特色资源,开发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大力拓展学生劳动实践场所,开展各种类型的劳动实践活动。

以我校为例,我们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资源,为劳动教育服务。结合当地区域文化及学校特色,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加强校本劳动课程化建设:

1)因地制宜,开发劳动实践基地,创设劳动课程条件。

相比于城市学校,农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农村有广阔的天地,有优美的山水风光,有可供孩子快乐劳动的实践基地,有勤劳的富有劳动经验的家长……而我校的那座小山坡,更是现成的劳动实践基地。因此,我校充分发挥自身地域优势,以校园小山坡为媒介,把小山坡开辟成果园区、茶园区、花卉区、蔬菜区等四大劳动实践基地,因地制宜地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

2)发挥农村区域优势,调动社会资源。

在农村,有许多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积累了丰富的劳动经验。在劳动教育期间,我们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调动附近社会资源,邀请富有劳动经验和种植经验的学生家长或其他农民来校为师生传授种植经验。如,植树节那天,就有一些富有种植经验的家长来校,亲自指导学生如何挖坑、培土、浇水。平时也有一些家长会来校指导学生如何拔草、捉虫、施肥等养护工作。在他们的指导下,学生慢慢地积累了一些种植经验,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3.充分挖掘国家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

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不是劳动教育的全部,在非劳动教育的课程中也蕴含着劳动的因素。因此劳动教育还要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注重在其他学科中渗透劳动思想,积极推动非劳动教育课程与劳动教育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文化科的学习中也能体会到劳动的意蕴。如在《道德与法治》课上,通过学习刘国庆、马万水等劳动模范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进一步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正确劳动观。语文课与劳动的关系也很密切,如在《慈母情深》、《穷人》、《三黑和土地》等语文课上可以渗透劳动精神和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正确价值观。每次劳动过后,语文老师可以布置学生写一篇劳动作文。平时,学生可以写与劳动相关的观察日记,一边观察蔬菜水果的生长变化,一边用文字记录下来。而与劳动实践活动结合最密切的学科就是科学学科了。哪个季节种什么花果蔬菜,哪个季节开花结果,哪个季节丰收,都跟科学有关。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了解植物的生长属性,也是一种科学知识。甚至,学生们在小山坡上种植桑树,也是为科学课养蚕提供所需的食物。“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种多元化的教学引导学生把各学科知识运用于劳动实践中,又在劳动实践中验证所学知识,实现“学有所用”,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三)家校合作,推进劳动教育生活化

教育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任何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教育都是机械的。劳动教育又是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基点,以学生的幸福生活为归宿的。它在本质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享受生活,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所以,我们的劳动教育就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否则就会变成空中楼阁。而学生的生活主要是以学校和家里为主,所以有效的劳动教育光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孰不知,许多学生在学校积极参加劳动,回家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所以,要想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家校合作,共同探索适宜的家校合作模式。在家校合作的劳动教育中要注意家庭劳动和学校劳动的衔接,家庭劳动和学校劳动内容不是各干各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学生的劳动习惯就应该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让他们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良好习惯。又如,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活动,有了家校合作,效果会更好。一方面,一些富有种植经验的家长来学校帮忙指导种植技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劳动技术能力,更能改变学生对体力劳动者的看法。曾经他们瞧不起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可是当他们蹲在地里认真倾听农民讲解种植方法的时候,当看着自己怎么也种不直的小树苗,在农民伯伯手中轻松站立的时候,原本的轻视早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陌生的崇敬感,对劳动者由衷的尊敬。这种崇敬感不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结果,而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学校与家庭双管齐下,推进生活化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就能真正落到实处了。

(四)分享成果,享受快乐是劳动教育持续实施的动力

要使劳动教育持续有效的实施,学校还要统筹成果,让学生享受劳动的快乐。劳动的快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劳动过程中带来的欢乐,另一方面是劳动成果带来的快乐。干净整洁的教室,茁壮成长的树苗,绿油油的菜地,还有果树上那垂涎欲滴的水果,都让学生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快乐的满足感、自豪感:这是我们的劳动成果,是由我们的双手创造的。学校可以举办丰收节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分享劳动的成果,激发学生以更热情地态度投入到下一次的劳动中去。一位家长说:“今天孩子带着自己种的菜回家,非要他自己来炒不可,晚饭都多吃一碗。”还有的家长说:“学校果园里摘的桑葚,舍不得吃完,都会带点回家让我们尝一尝,我们说好吃,她就特开心。”这就是劳动成果带给他们的快乐。而这份快乐感会让他们更加热爱劳动,因为他们在劳动中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所以要想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就要有始有终,有过程,有成果,有评价。这样劳动教育才可以持续有效的实施。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语)劳动教育确实是一本好“经”,我们一定要“念”好它,把它落到实处,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健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 全国少工委 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基础教育参考,2015年17期。

  2. 赵荣辉 劳动教育:儿童确证自我的媒介[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

  3. 陶行知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4

  4. 马卡连柯 儿童教育讲座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5.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