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中生以终为始的写作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5
/ 2


培养高中生以终为始的写作思维

姚恒

汾阳市第五高级中学 山西 汾阳 032200

摘要:“新课标”以及高考中都重点提出了对写作思维能力的要求,“以终为始”思维是一种新颖的逆向思维,以《主持人大赛》为例,可进一步明晰该写作思维的重要性,文章还对该思维的训练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高考写作 以终为始思维 写作目的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考的是在班级举行的读书会上,围绕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写一篇发言稿;2019年的高考作文全国卷Ⅰ考了演讲稿;全国卷Ⅱ考了演讲稿、书信、观后感,这都凸显了命题的实际应用导向,体现出对目的思维的重点关注。其实2017年以来,无论是“新课标”亦或是高考中都重点提出了对写作思维能力的要求。我们应该重新审视高考作文对写作思维的要求:没有目标明确的、清晰的、理性的、有针对性的思维,就写不出符合高考要求的文章。正因此,笔者提出了“以终为始”的写作思维。

  1. 以终为始思维概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何为“以终为始”思维:

“以终为始”的概念来自于史蒂芬·柯维在《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中提到的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这个习惯通俗的讲就是:先想清楚目标,从最终的目标开始,倒推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力争少走弯路。

这个概念最被广泛应用的是在企业管理和人才培训领域,在写作教学领域目前还鲜少被提及。“以终为始”思维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清晰定义的产出,有明确的目标,然后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确保追求成功的梯子没有搭错了墙。

我们将之迁移到写作领域会有全新的收获:“普通人是以现实为基础”即学生普遍是以给定材料和自身材料储备为基础,一步步往下写;而“以终为始”思维则要求我们先确立写作的终极目标,再逆向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资源、什么方法来达成这个目的。

二、缺乏以终为始思维的写作案例分析

下面我们就以央视《主持人大赛》为观察中心进行案例分析。

我们来分析一下央视《主持人大赛》中康辉对选手赵璐自备稿的一段评价:

康辉:这个《图说教育》,你说到了三个故事,那么在每一个故事的时候我都觉得有一点,是不是能够再给我一点清晰的东西。比如说基础教育,你讲到了孩子们艰难的上学路,这是要说什么,是说基础教育的那些空白我们还要去填?再说到职业教育,又说我们大开眼界,那就是说未来职业教育应该是有很大的空间,这个需要去重视?……都不是特别地清晰。

这里我们都能看出点评嘉宾指出了选手存在的问题:目的不明确、立意不行。那么,为什么这位有着丰富经验、并做了充分准备的主持人选手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对她三分钟自述的这个“小文段”进行一下思维分析:

赵璐确定了“图说教育”这个主题,从她的“自身材料储备”中,找到了“三幅图”,这三幅图是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从文章的章法思维来看,用的是分类思维,从不同的侧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教育的分类还有很多,所以教育很重要。但正如康辉所说,并不知道每幅图到底要说明教育要怎么样?——此所谓不明“终”点。而是把它们串接起来,最后说这是不同的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的阶段,所以教育很重要。——此所谓强行靠近忽然出现的“终”点。这个“所以”其实不符合真正的“因果逻辑”,是布鲁克·诺埃尔·摩尔在《批判性思维》一书中提到的典型谬误:“共同变化,是为因果”、“在此之后,因是之故”。

以上就是“以终为始”思维的反面——典型的“以始为始”而不考虑“终”的思维。这个“始”或来源于自身材料储备,或来源于“主题”(主题不等于立意),然后或不知终点为“何方”,或顺着“始”强行往“终点”靠,最终导致文章立意不明或立意不高,同时,在结构上体现为“绕”——即行文思路缺乏逻辑,段与段之间缺乏相应的关系。

三、以终为始思维训练探索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如何培养“以终为始”思维:

(一)学会确立写作的终极目标

此处的目标是指“清晰定义的产出”,不是笼统的确立“主题”。

以终为始思维的第一步,就是从给定材料与任务要求中,细化写作目的:“写给谁看”、“为什么写”、“完成什么任务”。这需要我们来创设具体的写作情境:写作对象是什么身份,他们有怎样的想法,对“我”的身份可以做怎样的假想,“我”为什么要以这样的身份和对方交流,交流要达到怎样的目的。有了这样具体的情境之后,我们的“终”才变得清晰可感,才能确立我们写作的“产出”。

(二)从目标逆向思考需要的资源、步骤

确立“终”之后,我们便要从“终”开始逆向思考我们要达到这个“产出”需要哪些资源,这些资源应该按怎样的结构来组织,这就涉及到了结构思维,或称章法思维。

结合具体的写作情境,我们需要用不同的思维来构造我们的“章法”,但从“终”开始逆向思考,一步步倒推,并时刻以怎样能更好地实现“终”为思考标准来构建文章的思维方式就是“以终为始”思维。

(三)通过修改环节训练“以终为始”思维

这个过程最有助于我们养成某种思维习惯。让学生进行了全国卷Ⅱ“1949年”任务的习作之后,再让学生进行以下修改活动:

  1. 比较。展示同一任务的2019海南高考满分作文,以此为案例让同学对这篇文章进行以终为始思维分析,再比较自己的习作的思维过程。

  2. 诊断。发现自己习作的思维缺陷或长处。于是有的同学就发现,他的作文到头来都没有“清晰定义的产出”,也没有考虑具体的写作情境、写作目的。

  3. 操作。按照前两步的思维步骤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运用“以终为始”思维。


可以看出,以终为始思维是多种写作思维的综合运用,但它改变了我们的思维范式——打破了从作文文本本身出发的思考模式,并将各个写作阶段需要运用的多种写作思维打通,将写作目标变得清晰。没有“终点”的作文,就像没有灯塔指引的航船,在茫茫大海上随意飘荡。近年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有真实意义的“交际写作”的考查,这就更需要我们指导学生掌握以终为始的写作思维,明确写作的“清晰定义的产出”,从最终的目标开始,倒推我们应该一步步做什么,力争少走弯路、饶路,更不要走错路。



参考文献:

[1]邓彤.写作目的:亟待开发的任务写作资源[J].中学语文教学,2019(1)

[2]徐赟.目的先行预则立 ——“基于写作目的”的点拨教学观[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8 (9)

[3]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4.

[4]陈剑泉.高考作文立意思维[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5(12)

[5]朱兰英.非构思视野下高中立论型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4

[6]杨盼盼.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5ff3f343ce01b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