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理论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7
/ 2

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理论意义

卢育红

诸暨市海亮外语中学有限公司 浙江省诸暨市 311800

摘要: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吸引性所在。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追求公平不仅是我们需要长期坚持追求的理想目标,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努力实现的紧迫任务。

关键词:马克思 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


  1.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公平思想奠定基础

马克思第一次把公平正义的实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指明了社会不公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只有在实现社会制度变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公平。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传承了人类对社会的认识和实践成果,并积极地加以批判、改造和创新,在创立过程、主要内容、基本特征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社会公平正义理论,实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新的历史性超越。

1844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地上徘徊,公平正义就一直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指导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成为我们理解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中心线索。然而,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公平正义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巨大反差。认真考察、研究、反思这种反差,对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义事件中的公平正义问题和对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有理论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崇高目标,从理论和实践上推进马克思公平思想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马克思公平思想是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公平思想的理论来源;马克思公平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刻实践反思,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公平思想的经验教训。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1]我们一贯主张并高举公平正义大旗的大党,公平正义思想从来就已经深深的渗透在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及其一系列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之中,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追求的崇高目标。从理论和实践上推进马克思公平思想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以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以为己任,勇于探索不懈奋斗,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公平正义思想成果。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出和构建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和宏伟蓝图,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和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发展相结合的新飞跃,是坚定中国自信、结合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国难题的新理论。他特别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2]这是在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下对马克思公平思想的新发展和新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公平正义观的历史篇章上书写的又一崭新篇章。

  1. 是人类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指南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行为准则,它既是一种崇高理想和精神向往,更是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妥善解决的一个难题。当前,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矛盾和不公等问题日益增多,公平正义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和强烈诉求,党和政府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决策更是把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提到了一个突出的战略地位。如果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3],那么,实现公平正义就是比太阳还要有光辉的伟大事业。

自觉是一种内在自我发现,外在自我创新的自我解放、自我发展意识。公平正义观的当代自觉就是公平正义观在当代的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理念升华。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理论引导实践;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比太阳还要光辉的伟大事业,我们就必须深入研究公平正义观的思想渊源、当代自觉和核心价值观,准确掌握公平正义的基本含义、理念、规则、价值取向、基本类型,认证领会中国共产党的公平正义观,正确把握公平正义理念对党和政府执政与决策的重要影响和导向作用。因此,公平正义观的思想渊源、当代自觉、核心价值和中国共产党的公平正义观是走向公平正义的理论基础,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公平思想的理论原理。其中,公平正义观的思想渊源是其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的公平正义观和公平正义观的当代自觉是其理论基础,公平正义观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取向是其核心和精髓。

胡锦涛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4]“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5]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我们应当“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6]在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中:“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共配置也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7]所以,实现公平正义必须从最基本的对策——实现公平正义的阶段目标与基本路径着手谋划未来与路径选择。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8]是实现公平正义的近期目标,创立法治社会、实现和谐社会是实现公平正义的中期目标,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理想是实现公平正义的远期目标,三者共同构成实现公平正义的发展阶段目标。要实现公平正义,就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法治建设,协调各方利益,进行制度创新,加强各项监督,大力改善民生。

注释:

  1.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 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闭幕会,习近平主席在发表讲话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0317/c1003-20816380.html

  3. 2010年3月14日上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回答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33232/11154987.html

  4.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5—20

  5.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1).

  6.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1).

  7.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卢育红(1989—),女,汉族,籍贯:河北无极人,诸暨市海亮外语中学有限公司,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