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本思想的科学实验教学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03
/ 2


基于生本思想的科学实验教学探索

徐丽英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学

摘 要:“以实验为基础”是科学学科的基本特征,所以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内容的教学和学习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实验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在实验活动过程中,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并从活动中领会科学探究的思想,把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就是在实验过程中建立生本思想,对于提高科学学科的兴趣及成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生本思想;生成教育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在课堂中问题的生成:一方面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效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手段,根据学生自身的经验产生对文本,对事物的独特体验,感觉和理解所生成的新的资源;另一方面是指师生把学习引向深入,当学生完成自我知识建构而产生出新的求知思考,以至于生成了新的有效的“教学问题”。而实验教学是学习科学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生成”,是具有导向性和诱发性的呈现方式,每一个实验活动都是有一定机动性的有机整体,随着实验活动的深入,展开,不断产生新问题,新的研究目标。为此,实验教学应该是促使问题生成的有效途径,但就现有的教学模式,依然以知识逻辑结构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甚至为了达到与“中考考试说明”相融的目的,教师人为地对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加以固定。

一、学生实验探究活动中的不良生成制约着有效问题生成。从生成的内容角度来看,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不良生成一般有以下三类:

(一)伪生成――虚情假象生成。这类生成的内容不具有真实性或不具有代表性.其产生的原因往往是材料不典型,或是实验操作不规范,条件控制不严格,数据处理不仔细等缺陷导致虚假。如教学“电和磁”一课,为了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可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组织了一个对实验:先用通电导线接近小磁针,再用一节电池接近小磁针,观察小磁针有什么反应,结果学生发现通电导线和电池接近小磁针,都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学生探究中生成的这一结论,大大出乎教师的预设。老师显得莫名奇妙,事后他才弄清楚,原来电池的负极有一块铁皮盖,就是这块铁皮导致小磁针发生了偏转。因此,电池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的生成属于伪生成。

(二)异生成――节外生枝式的生成。这类生成的内容大多与教学进程不一致,与学习任务缺乏有机联系.动态生成具有跳跃性或孤立性.它产生的原因是学生对学习任务不很明确,或是学习注意力发散,控究兴趣转移;有的甚至纯属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仅仅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如教学“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一课,花了二十分钟,大多数学生根据实验计划进行预测,实验,最后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出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及粗糙程度关系的结论.但这时老师却发现还有两个学生在忙碌着,原来这两个学生组装了一辆六个轮子的小车,正在研究拉力大小与不同轮子小车运动的关系.当老师问他们时,他们还兴致勃勃地介绍他们的新发现.这样本来研究滑动摩擦的影响因素的时候在这两个同学这里就变成了滚动摩擦大小的研究了,这类生成属于异生成。

(三)反生成――南辕北辙式的生成。这类生成与正生成相对.正生成是指动态生成的内容切合本课学习的任务,促进教学活动的正常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科学概念的构建.正生成具有真实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而反生成恰恰相反,学生生成的内容不仅没有促进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换,有时反而使概念更加混乱,甚至使概念向错误的方向发展.出现这种情况,既与学生认知水平脱节,前概念的滞后等因素有关。

二、如何解决这些课堂中的生成问题?

这些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是很多的,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反思:探究的材料选择是否典型?操作方法是否规范?条件的控制是否严格?数据的采集和统计是否精确?通过对探究各要素的反思,找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或重来或修正,以获得正生成。这样做虽然会多花些时间,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对于异生成来说,老师可以采取简单的引导,让他们知道探究发现与学习的任务无关就可以了,使他们明确研究的内容,迅速转移到有目的的探究活动中来。身体是学生自身的物理实验资源,每个人都有且不受时间、地点的影响,随时随地可以进行。通过切身的体验更能加深理解所学知识。例如:在研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时,可让学生用手摸自己发声时声带的振动;在学习杠杆的应用时,可让学生用手拿字典,感受费力杠杆省距离;在研究摩擦力的时候,可让学生两手心相对,感受两手滑动时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增加两手的压力,感受摩擦力的变化;学习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可让学生双手互相搓一搓,体会温度变化;学习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时,让学生吸气和呼气体会体积变化等等。实验简单,又加深印象,一举两得。

如何能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实验器材,让实验器材的性价比更高,这是新课改对实验老师提出的新课题。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开动脑筋,不断尝试将实验室里的器材加以组合或开发,可以让一个器材完成更多的实验探究。比如:试管,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试管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在学习大气压强的时候,可以做“大小试管”的实验(图1),让学生体会大气压强的存在。在学习浮力的时候,可以利用试管制作浮沉子(图2)演示上浮、悬浮、下沉。还可以制作潜水艇模型演示潜水艇原理(图3);再如:激光笔和平面镜是用来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我们还可以用它改变光传播路径的功能将桌面发生的微小形变加以放大(图4),使学生看的更清楚。以上实例说明其实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多思考、充分利用实验器材,开发更多的实验,让实验器材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603ef0c8a3fdc_html_8575097b9ab57118.png






综上所述,新课标倡导我们要用身边的物体做实验。而在科学教学中很多模型是用来代表实际物体的,代表什么物体呢,如我们经常拿着小球、木块走进课堂,无意中拉近了科学与生活的距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激情。新课标倡导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不等于每节课都要进行开放式探究活动。根据某堂课的知识内容特点,可采用指导性探究活动与挑战性探究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有张有弛,并且能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争取让所有学生在不同探究活动中能体会到成就感。


参考文献:1、初中科学7――9年级教材及参考资料

2、新课程标准